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赣抚平原灌区末级渠系管理体制改革探讨(吕祖云)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664下载170次收藏
  关键词:灌区; 渠系; 管理体制; 改革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1123(2009)10-0037-02

如何发挥灌区效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一直是灌区管理部门研究的核心问题。当前水量浪费大、管理不规范的在灌区的末级渠系。灌区末级渠系是指灌区斗渠及其以下田间灌溉渠系, 是灌区最基础的渠系网络,承担着干支渠道水量向田间输送的功能,是发挥灌溉效益、联结灌区千家万户的桥梁和纽带,在农业生产灌溉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江西赣抚平原灌区的有效探索,进行末级渠系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一、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兴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长江以南最大的引水灌区,设计灌溉面积8 万hm2。目前,灌区的工程管理模式实行“专群结合”,即灌区骨干渠道(包括总干、干、支渠)由灌区管理局及其下设各管理站、各县(市、区)管理局(站)直接负责管理;斗渠以下末级渠系由地方基层政府负责管理,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具体由受益村、组集体管理(部分为用水户协会管理)。但由于末级渠系量大面广,深入到田间末梢, 与农业耕种田块紧密相连,未纳入灌区统一管理,20 世纪80 年代,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实行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土地分产到户经营,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已不相适应,普遍存在工程管理主体缺位,管护责任不明,建管互相脱节,原来由村、组集体管理的公益性末级渠系管理上出现“无人问津”的现象,致使工程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养护,渠道老化失修、破损严重,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归纳起来,末级渠系管理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①管理不重视。地方政府主要精力都放在抓经济建设,没有重视末级渠系管理效益的发挥。近年虽然在工程管理上有所加强, 但是仍然沿用老的模式,没有加大精力,没有创新机制。

②产权不明晰。末级渠系工程大都没有明确产权, 造成只用不管、管用脱节,更为严重的是有的渠道既无人用也无人管,破坏严重。

③管理组织不健全。没有完善的末级渠系管理组织,专人管理,又没有成立类似用水户协会的管理组织,缺少宏观指导和调控机制,工程管理没有真正落实到组织、体制、产权、经营、效益各个方面。

④维护经费缺乏。管好末级渠系需要有维护经费,上无投入、下无资金, 必然造成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随着时间推移,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日趋突出,工程效益衰减,甚至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带来极大的隐患,国家和当地群众投入大量资金或劳力建设的灌区末级渠系灌溉设施将严重流失或被毁坏,因此,末级渠系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机制创新势在必行。

二、管理体制改革方向探索

1.改革原则

末级渠系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首先应是正确处理水利工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应在确保充分发挥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引进市场机制,降低运行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末级渠系管好了,首先是社会效益大,节水、节省劳力、提高产量,也即省支增收,实际上就是让当地老百姓切实受益。其次是正确处理建设和管理的关系。在加大工程建设投资(比如进行混凝土u 形渠衬砌等)的同时加大管理投入,从根本上解决“重建轻管”问题。再次是正确处理责、权、利的关系。明确水管单位、当地村(组)或用水户协会、用水农户之间的权利和责任, 水管单位(代表政府) 对当地末级渠系管理负有引领指导的责任,当地村(组)或已成立的用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赣抚平原灌区末级渠系管理体制改革探讨(吕祖云)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