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实施雨洪利用后防洪费减免办法的探讨(张书函 丁跃元 陈建刚 王美荣)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852下载198次收藏
  雨洪利用是缓解首都缺水局面、减轻城市沥涝威胁和防洪压力、改善水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德合作“北京城区雨洪控制与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已经针对北京市的特点, 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较系统地开展了相关的研究, 并建设了代表5种类型、小区总面积达60hm2的6个雨洪利用示范区。这些示范区在建成之后、特别是在2004年7月3的场特大暴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削减径流、增加可利用水量、补给地下水、改善社区环境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深受广大居民的好评。社会各界纷纷到示范区参观学习, 这为雨洪利用在全北京市的推广应用奠定了理论、技术和社会基础。为了从政策上支持雨洪利用的推广应用, 北京市于2003年3月颁布了《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 提出了实施雨洪利用措施可申请减免防洪费的鼓励政策。但是, 具体如何开发利用雨水资源, 如何减免防洪费,至今还没有出台相应的规定和政策。因此为了全面推动《暂行规定》的落实, 顺应北京市建设步伐加快的需要, 本文对实施雨洪利用后防洪费减免的办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推动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出台。

1 雨洪利用的基本模式

城市雨洪利用技术是一项寓资源利用于灾害防范之中的系统工程, 它针对城市开发建设区域内的屋顶、道路、庭院、广场及绿地等不同下垫面所产生的降雨径流, 采取相应的措施, 或收集利用、或渗入地下或调控排放, 以达到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提高环境自净能力、改善园区生态环境、减少外排流量、减轻区域防洪压力的目的。

雨洪利用的基本原则是, 通过工程或非工程性的措施,将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内降水径流系数控制在建设前水平,严格控制入河排水量和洪峰流量的增加。因此, 城市雨洪利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方面可通过城市建设格局的调控, 采取大面积均匀分布、低于硬化地面一定深度的城市绿地的形式, 在整个规划区范围内将各种硬化面的降雨径流分散接纳、渗入地下, 减少或避免雨水径流外排, 使雨水环境化。另一方面, 可将屋顶、道路、庭院、广场的雨水径流用管道收集, 经处理后储存到蓄水池, 用于浇灌绿地、冲洗厕所、洗车、消防、市政杂用等。或者采用滞蓄和调控设施将雨水径流的洪峰流量削减后排入河道, 减轻排水河道的行洪压力。

通常可采用的雨洪利用的基本模式主要包括以下3种。

1.1 收集利用模式

雨洪的收集利用模式是将不同下垫面的雨水径流用管道收集, 经去除初雨等处理后存储到蓄水池中, 供灌溉绿地、冲厕、洗车、道路喷洒降尘、空调冷却补水及景观补水。可收集的下垫面主要有屋顶、不透水硬化地面、透水铺装地面、绿地等。蓄水池容积可按照一定的降雨标准设计, 超过标准降雨所产生的雨水径流溢流排入景观水体或者市政雨水管道。

1.2 入渗地下模式

雨洪利用的入渗模式是将不同下垫面的雨水径流渗入土壤, 从而减少地表径流量, 并能一定程度回补地下水。依据渗水设施的分布可分为集中入渗和分散入渗两种类型。集中入渗是将屋顶或铺装地面的雨水径流收集后, 经过适当处理和调蓄, 用专门的渗水设施渗人地下;分散入渗模式是将屋顶或铺装地面的雨水分散收集、输送到就近的绿地, 渗入绿地土壤。如果土壤渗透能力不够, 可在绿地内建设增加入渗能力的设施。如果地质条件允许, 采用较高的设计降雨标准, 可将5年一遇降雨的建筑物屋顶或铺装地面雨水径流, 经除去初期径流等处理后全部渗入地下,不产生地面积水, 也无径流外排。这样可以省去与市政管道连接的雨水管。

1.3 调控排放模式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关于实施雨洪利用后防洪费减免办法的探讨(张书函 丁跃元 陈建刚 王美荣)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