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黄河流域水文站网布设的调研与思考(李国英)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828下载284次收藏
  黄河水文是治黄理论研究与探索实践的基础和支撑,具有“侦察兵”的重要职能。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实践的不断深入,黄河水文的业务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展,从传统的“测报整算”扩大到黄河防汛、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水质监测等治黄业务工作的各个方面。为此,未来黄河水文站网的总体布设必须满足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新需求,对现有水文站网作相应的技术调整和功能强化。

一、水文站网的主要功能与作用

水文测站是在流域内设立的,按一定技术标准经常收集和提供水文要素的各种水文观测现场的总称。按目的和作用分为基本站、实验站、专用站和辅助站;按观测项目分为流量站、水位站、泥沙站、雨量站、水面蒸发站、水质站、地下水观测井等。水文站网是在一定地区,按照一定原则,用适当数量的各类测站构成的水文资料收集系统。由基本水文站组成的水文站网,是基本水文站网。

水文测站和水文站网的功能主要包括:(1)按规定的精度标准和技术要求,收集设站地点的基本水文资料;(2)监视降水、流量、泥沙、水质、地下水等动态,为防汛、水库运行等提供实时水情信息;(3)得到相关水文要素的空间分布信息或地带分布规律;(4)插补延长网内短系列资料;(5)利用空间内插或资料移用技术,在网内任何地点,能为环境保护,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开发和利用,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科学研究及其他公共需要提供基本数据;(6)依靠各类单项站网结构,提高水文站网的综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因此,水文测站和水文站网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收集和累积水文资料,监测水文要素的动态变化,为摸清流域降水、蒸发、洪水、径流、泥沙等水文要素的基本特征,分析探索水、沙量等要素变化的基本规律和水文循环规律,进行水资源调查评价,建立水文模型,开展实时水文预报,计算河流的水账和沙账等服务,为防汛抗旱、洪水管理、水资源管理、水行政执法、水土保持、水质监测、水利工程规划建设运行等提供基本依据和支撑。

二、水文站网布设的传统与规范

1.水文站网设置规范

1992年5月,水利部发布实施了《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对水文测站和站网的设置进行了技术规范。依据导则,水文测站的布设要通过站网规划、站网建设、站网调整等步骤循环进行。水文站网规划和水文站点布设规定的基本技术路线是:进行水文分区、确定站网密度、选定布站位置、拟定设站年限、各类站网协调配套、制订实施方案。

在确定站网密度方面,导则规定,首先建成容许最稀站网(以满足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的最低要求,由起码数量的水文测站组成的水文站网),然后根据需要和可能,逐步发展并优化站网。力求在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投入条件下,使站网的整体功能最强。

在站点位置选择方面,导则也有所规定。以流量站为例,对大河控制站(控制集水面积在3000~5000平方千米以上的大河干流上的流量站),导则要求任何相邻两站间的流量特征值要保持适当的递变率(两站特征值之差与上游站特征值的比值),测站要满足重要城镇和重要经济区的防洪,水资源调查评价、开发利用及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的需要,大型湖泊、水库调蓄的需要,出入国境处、入海处、大支流汇入处,适当考虑省(市、区)交界处。小河站(干旱区300~500平方千米以下小河流上设立的流量站)布设考虑收集小面积暴雨洪水资料。区域代表站(介于大河控制站和小河站之间的流量站)用于控制流量特征值的空间分布,通过径流资料的移用技术,得到水文分区内无流量站河流径流特征和过程。对不同规模的水库,导则也规定了设站的相关内容。

毋庸置疑,导则的发布实施,对于水文站网的规划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就黄河流域而言,一些地区的水文站网由无到有,从有到强,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从流域管理的角度看,总的感觉是,导则在控制性因素方面更多地考虑了地区的气候、水文特征、河系的完整性、自然地理条件等自然因素,对社会和生态等因素考虑相对较少。在生产层面上,偏重于满足大河干流的防汛、水量平衡和大型水库的运用,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可能对水文站网产生的影响考虑得相对较多,但对水文站网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河流开发治理提出的新需求考虑相对较少。据此布设的水文站网尚不能完全满足流域综合管理的要求。即便如此,在我国北方地区,许多地方的水文站网目前仍维持在导则推荐的容许最稀站网(世界气象组织要求的容许最稀站网)水平,有的甚至没有达到该水平。

2.黄河流域水文站网发展现状与不足

1915年黄河流域开始设立第一个现代水文站,20世纪50年代初期形成比较完整的水文工作体系,1956年开始进行第一次水文站网规划,其主要工作任务:一是为大规模的国家建设提供基本的水文资料;二是为流域防洪提供水文情报和预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经济社会取得较快较大的发展,对水资源、水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防汛减灾、工农业用水和抗旱等需要水文提供更强力的支撑,黄河水文的工作任务和范围不断拓展。

目前,黄河流域共有基本水文站348处,水位站76处,雨量站1950处,水面蒸发站159处,地下水站2128处,为流域地方经济发展和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以往的水文测站主要为探索水文规律、勘测设计、流域防汛、水利工程规划和建设需要等服务,因此,在水文站网布设上一般考虑是自然因素,其他因素考虑较少。随着治黄各项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黄河水文站网功能难以完全适应。初步完成的黄河流域水文站网评价成果(以下简称评价成果),充分反映了这方面的问题。

在防汛抗旱功能方面,评价成果统计了黄河流域面积大于500平方千米的河流(共345条)和部分面积为200~500平方千米的河流(不完全统计,139条)共计484条。在进行评价的484条河流中,当前有报汛预报需求的河流236条,其中站网基本能满足情报预报要求(水文预报专家满意率在90%以上)的只有18条。可以开展情报预报工作(水文预报专家满意率在70%以上)的河流仅有57条,占有需求河流的24.2%,主要分布在湟水、渭河干流、伊洛河、沁河干流、大汶河以及黄河干流各区段。基本不能开展情报预报(水文预报专家满意率在50%以下)的河流138条,占有需求河流的58.5%,其中完全为空白的有35条,占有需求河流的14.8%。

在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功能方面,在流域面积大于500平方千米的345条河流中,设立水文站的河流有163条,占全部河流数的47.2%,其中出流口附近有水文站的河流数为108条,占31.3%,即流域水量计算控制的目标满足率仅为31.3%。没有设立水文站但有水位或雨量站的河流为93条,占27.0%。另有89条河流为完全空白区(没有任何水文测站),占25.8%,这些水文空白区河流主要集中在黄河河源区以及青海省、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地区。黄河流域共有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省界河流52条,其中有径流控制需求的河流47条,在省界附近已经设立水文站的河流有35条,现状满足率为67.2%。根据流域内各省(区)的需求,有12条河流需要今后加以控制。而现有省界附近设立的水文站中有相当部分是各省(区)设的站,缺乏流域机构的监控。

在水资源调查评价和水沙账计算方面,黄河流域现有各类水资源分配工程236处,需要监测的断面数为278个,现有监测断面164个,反映出对水资源控制方面还有很大的需求。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对黄河流域水文站网布设的调研与思考(李国英)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