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创新小农水公共服务保障机制(汤学怀)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837下载291次收藏
  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小农水分类投入服务机制和长效投入的保障机制,对于加快推进民生水利、促进农村水利又好又快发展,保障绿色产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均具有重要作用。

1 政策保障 小农水起大作用

“小农水”是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简称,主要包括小水库、大水池、塘堰等蓄引水设施,小型拦河坝、水闸、灌区中的u型渠、支渠及其配套设施和机井、泵站提排灌水利设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如同人体的毛细血管,把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农田,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保障体系。

小农水既是农村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又是农业的命脉,更是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农村水利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湖北省竹溪县把加强小农水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改善生产和饮水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基础工程。县政府积极探索小农水改革和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制定优惠政策,放开小农水投资领域,建立以奖代补财政激励机制,实行“谁投资建设、谁管理、谁受益”,鼓励社会投资办农村水利,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小农水建设领域。

为推动农村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县政府明确提出,小农水项目建设所需资金由县财政部门负责筹措,采取资金整合捆绑的办法,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国土整治资金、以工代赈、扶贫资金、农林水专项资金捆绑使用。资金分部门按原渠道管理,按水利总体建设规划进行。同时坚持以资金整合为纽带,带动资源和技术的整合,形成小农水发展合力。

近年来该县集中财力建成了一大批小农水设施和万亩灌区、茶园喷灌、烟水配套等重点农灌工程,为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平稳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粮食和经济作物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作出了重要贡献。

2 机制保障 小农水写大文章

政府提供农村水利、饮水安全基本公共服务与小农水设施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是推进农村饮水、灌溉、水保等公益事业持续发展,提高小农水公共服务领域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

农村多数水利工程设施超期使用老化失修,财政投入资金有限,农民义务投工有政策限额,小农水供求矛盾日渐突出,旧的管理体制导致“政府鞭长莫及管不了,村集体无钱投入管不好,农民无权管不到”。近年来,竹溪县财政、水务部门密切合作,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按照“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强化服务”的要求,强化新时期政府职能部门职责,确定小农水公共服务分别实行市场化、半市场化、非市场化运作,把农村以小农水为主的水利工程具体划分纯公益性、半公益性、经营性水管单位等类别,严格定性定编,积极推行管养分离改革。

新机制规定,属公益性的,由政府主导,公共财政投资建设;属半公益性的,实行民办公助、财政以奖代补;属经营性的,给予政策性扶持,走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路子。对供水水源地大中型水利建设工程,以政府财政投资为主导;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实行政策性补贴、民营业主出资、受益群众参与的办法;对户建户用的水井、水窖、水池等小型供水工程建设,实行政府补助,民办公助,受益户出资建设和维修管理。

全县1800多处农村小型供水蓄水设施,通过买断、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改革,民营化已达87%,促使一批半瘫痪状态的水利设施起死回生,产权资本置换建设资金1000多万元,吸纳民间资本1500多万元,用于维修改造水利工程设施,弥补了政府投入水利建设资金的不足。

近年来通过小农水体制改革创新,民营小农水盘活了原有水利设施的“存量”,解决了水利建设的“增量”问题,大大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全县新增灌溉面积2万多亩,农业连年丰产增收,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净增400元。

省水利厅专家考察竹溪后认为,这种以民营水利为主体的农村水利建管模式,为贫困山区闯出了一条加快小农水发展的新路子。该县小农水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被人民日报、中国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创新小农水公共服务保障机制(汤学怀)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