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视角下农村水利设施市场化经营模式探析(李耀国 杨青坪 张健)
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总体仍十分薄弱,已成为制约“三农”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我国现有近19亿亩耕地,其中,有效灌溉面积只占46%,农田水利化程度比较低,现有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功能严重衰退,大量工程不断损毁,每年因此减少有效灌溉面积300万亩以上,相当于减少10个大型灌区。导致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和维护不到位的直接原因是投资严重不足。
“公地悲剧”现象:产权关系模糊是导致投资不足的深层原因。目前,我国水利设施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很像经济学家概括的“公地悲剧”现象——没有明晰产权的财产和资源,必然是既缺乏投入也缺乏管理,由于过度使用,最终导致公共财产和资源的消失。
以陕西西乡为例,虽然该县曾有政府文件大力推行水利设施经营体制改革,并提出了拍卖、租赁、承包等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产权改革模式,但调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真正落实经营责任的水利设施并不多,70%以上的水利设施依然是由政府部门和集体村组经营管理。产权关系不清,导致水利设施的投资和经营主体缺位,效率十分低下,难以吸引私人资本和银行信贷投入。
市场化经营的典型案例:西乡县五丰村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引入金融资本和民间投资的成功经验。西乡县五丰村在新建小型水利灌溉设施中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民间投资和银行信贷,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5年开始,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在五丰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利用本村地下水建高抽站(打井抽取地下水)解决农田灌溉用水难的问题。具体的政策措施是:由国家对高抽站建设投资70%,村组配套30%。然而,即使国家承担了主要的资金投入,当时五丰村委会依然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30%配套资金如何筹集,二是高抽站建成后如何管理。而当时周围邻村已建高抽站也是由国家投资、村民集资,产权和经营权归村组集体所有,最终大家都不受益致。
针对上述情况,五丰村委会决定:明确高抽站产权和经营权,即30%配套资金由个人出资,高抽站由出资者负责建设,全部设施交由出资人按企业化方式进行管理
金融视角下农村水利设施市场化经营模式探析(李耀国 杨青坪 张健)
本文2010-03-12 21:15:47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2948.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