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金融视角下农村水利设施市场化经营模式探析(李耀国 杨青坪 张健)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638下载138次收藏
  提要 自2008年4季度开始,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持续4个多月的干旱天气,为我国水利设施建设敲响了警钟。这场特大旱灾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我国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中主体缺位、投资严重不足和管理不善等诸多薄弱环节。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入多元化的投资和经营主体,陕西西乡县五丰村的实践印证了这一观点。

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总体仍十分薄弱,已成为制约“三农”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我国现有近19亿亩耕地,其中,有效灌溉面积只占46%,农田水利化程度比较低,现有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功能严重衰退,大量工程不断损毁,每年因此减少有效灌溉面积300万亩以上,相当于减少10个大型灌区。导致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和维护不到位的直接原因是投资严重不足。

“公地悲剧”现象:产权关系模糊是导致投资不足的深层原因。目前,我国水利设施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很像经济学家概括的“公地悲剧”现象——没有明晰产权的财产和资源,必然是既缺乏投入也缺乏管理,由于过度使用,最终导致公共财产和资源的消失。

以陕西西乡为例,虽然该县曾有政府文件大力推行水利设施经营体制改革,并提出了拍卖、租赁、承包等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产权改革模式,但调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真正落实经营责任的水利设施并不多,70%以上的水利设施依然是由政府部门和集体村组经营管理。产权关系不清,导致水利设施的投资和经营主体缺位,效率十分低下,难以吸引私人资本和银行信贷投入。

市场化经营的典型案例:西乡县五丰村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引入金融资本和民间投资的成功经验。西乡县五丰村在新建小型水利灌溉设施中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民间投资和银行信贷,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5年开始,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在五丰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利用本村地下水建高抽站(打井抽取地下水)解决农田灌溉用水难的问题。具体的政策措施是:由国家对高抽站建设投资70%,村组配套30%。然而,即使国家承担了主要的资金投入,当时五丰村委会依然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30%配套资金如何筹集,二是高抽站建成后如何管理。而当时周围邻村已建高抽站也是由国家投资、村民集资,产权和经营权归村组集体所有,最终大家都不受益致。

针对上述情况,五丰村委会决定:明确高抽站产权和经营权,即30%配套资金由个人出资,高抽站由出资者负责建设,全部设施交由出资人按企业化方式进行管理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金融视角下农村水利设施市场化经营模式探析(李耀国 杨青坪 张健)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