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我国北方冬小麦特大旱灾的技术对策(逄焕成 李玉义)
冬小麦旱灾的成因
1.全球气候变化引起冬春季降水量偏少是旱灾发生的自然原因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旱灾频次明显加快,每3年就发生一次重旱甚至特大旱。旱情持续时间更长,跨季、跨年的旱灾越来越频繁。如华北大部分地区已连续14年干旱,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是十分罕见的。大旱的成因,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冬春季降雨量偏少首当其冲。过去50年以来,北方地区的冬春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2008年10月下旬以来,北方冬麦区降水量普遍较常年同期偏少五到八成,降水量之少为30年一遇,特旱区更是达50年一遇。
2.降水与生育期需水吻合度不高是导致冬小麦旱灾频频发生的根本原因
我国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份,除豫西等地区分布有少量旱作冬小麦外,其他地区基本上为灌溉冬小麦。这些地区60%~70%降水量一般集中在7~9月份,而冬小麦一般在上年10月份播种,下一年6月份收获,这段时期降水量往往偏少,出现降水与生育期需水错位的现象,从而导致冬小麦旱灾频频发生。根据有关研究,冬小麦干旱灾害高风险区在陕西中北部、山西中部的部分地区和河北沧州的部分地区;较高风险区在山西中部的部分地区、河北的唐山地区和西部的部分地区;中风险区在陕西中部、山西南部、河北中东部的部分地区;低风险区在陕西中南部、河南中北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中南部和山东省。
3.抗旱能力不足是出现严重灾害的人为原因
除自然因素外,目前我国应对旱灾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较为突出的是抗旱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目前,全国18.5亿亩耕地,有灌溉条件的只有8.3亿多亩,其他55%的耕地还完全靠天吃饭;而水浇地中大部分灌溉标准不高,老化失修严重,真正旱涝保收的只有2亿多亩。另外,抗旱应急能力建设严重不足。应急备用水源缺乏,供水体系脆弱,由于天干少雨和疏于管护,许多水库、塘堰、
应对我国北方冬小麦特大旱灾的技术对策(逄焕成 李玉义)
本文2010-03-12 21:15:37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2927.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