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浮岛”技术开启“以农治水”新天地
 
 
 
 “水上种菜,既可以创收,又能够治水。”这便是对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近年来研发的人工生物浮岛技术最通俗的解释。
近日,该校资源环境学院院长李兆华教授告诉记者,所谓人工生物浮岛,是将陆生喜水植物移植到浮床上栽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植物不仅吸收水中富含的氮、磷等物质,还能抑制藻类生长,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早在2003年,湖北大学就以“水上农业”作为科研主题,将水耕农业与环境保护融合对接,成立“生物浮岛”课题组。6年来,在李兆华的带领下,该课题组围绕植物遴选、浮岛制作、净污效果、食品安全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逐渐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治水”的新模式。
据介绍,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保护技术,人工生物浮岛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贝斯特曼公司研发。该技术一方面可以净化水质,为鸟类提供栖息之地,另一方面则可以改善鱼类产卵繁殖环境和增加渔民的经济收入。
20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大规模引进这种技术,对自身水体进行修复,其中日本的琵琶湖就有当时最大的人工浮岛。随后在1995年的世界湖泊大会上,人工生物浮岛作为一种治理污水的技术开始被世界公认,韩国、加拿大、英国等相继开始关注和研究这项技术。
李兆华认为,与传统水污染治理技术相比
“生物浮岛”技术开启“以农治水”新天地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3-12 15:22:48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2675.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