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喷灌技术的利用及发展方向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893下载181次收藏
 

摘要: 喷灌既是一种省水、增产、高效的灌溉方式,又是一种高能耗的灌水方式。

关键字:喷灌技术 利用 发展方向

喷灌既是一种省水、增产、高效的灌溉方式,又是一种高能耗的灌水方式。在我国,喷灌事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如何从喷灌的特点出发,搞好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探索适合我国条件的喷灌发展道路,是广大水利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

一、喷灌经营的特点

1.投资大、折旧、大修费用高。喷灌投资高于其他地面灌溉工程,且主要是设备现金投资。设备的损耗主要是锈蚀、老化等自然损耗,与设备的使用关系不大。按现在已成工程计算:机压全固定喷灌工程为900元/亩,半固定为300元/亩,流动喷灌为110元/亩。按固定设备经济使用期为20年,流动设备10年,大修理费为折旧费的30%计算,则每亩折旧大修理费为:全固定式60元;半固定式20元;流动喷灌15元;在设备质量不稳定的情况下费用将更高。

2.设备利用率低。喷灌设备利用率一般随固定程度的提高而降低。按中压喷头每亩年灌水300m3计算,土地年喷水时间仅为40小时,固定支管年工作时间不到200h,干管机泵年工作时间不到1000h。湿润地区灌水量随降雨情况变化很大,有时甚至是备而不用。设备利用潜力很大。

3.能耗大,动力燃料费用高。机压喷灌较其他灌溉方式能耗均高,中压喷灌比地面自流灌溉需要额外增加约50m的扬程。这不仅增大了灌溉成本,能源供应情况成为喷灌发展的制约因素。

4.增产效益。喷灌对不同作物都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但增产的经济价值差别则很大。茶园、果园、蔬菜等经济作物年增益亩平可在1500元以上,粮食作物则只有60元左右。

5.省水、节劳效益。由于喷灌用管道代替了田间渠,灌水均匀深层渗漏小,故可较地面灌溉节水30-50%。这既可以节约水源工程投资,又有利于零星分散水源的利用,对提水水源也有降低能耗的作用。但目前水源水价偏低,节水直接经济效益不够显著,喷灌也有节省劳力的作用,但在工业、第三产业不发达的地区,农村劳动力有较多富余,其效果不明显。

二、提高设备利用率的途径

灌设备投资大,折旧大修费用高,而设备利用率又很低,这是喷灌经营中的一大矛盾。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折旧大修成本,是提高喷灌经济效益的关键。设备利用率的提高应作重处理好以下关系:

1.设备固定程度、自动化程度和设备利用率的关系。设备固定程度建成高、自动化程度建成高,则喷灌劳动生产率越高,但投资也越高,设备利用率越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经济效益超出劳动量和劳动工资的节约,工程项目不经济,只有当增加的折旧大修理费低于节约的工资支出时,提高设备的固定程度和自动化程度才是经济的。工资节约量的多少,和喷灌作业量的大小、劳动价值的高低有关。经济作物灌水次数多,劳动价值高,适宜用固定喷灌;粮食作物则适宜流动喷灌。目前,从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经济条件来看,还不宜采用较多的自动化设备。

2.设备利用率和工程规模的关系。对固定半固定喷灌系统来说,灌区大,便于合理组织轮灌,机泵和干管的利用率较高,机泵效率随规模的增大也有所提高,故规模不宜过小,当然过大的规模,也会因管道投资的增加而变得不经济。从现有工程的经验看,单站规模以1000亩为宜。工程规模还同当时灌区作物组成情况有关,在同一轮灌片内作物的需水量和需水时间应基本一致。这一点在分散承包情况下有一定矛盾,但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将有所转变。

3.设备利用率与作业量的关系。设备利用率随着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喷灌技术的利用及发展方向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