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水嗅新解:蓝藻并非“元凶”
最近,《科学》杂志的“来信”栏目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敏研究员的一篇文章,用数据证明2007年无锡自来水嗅味的“元凶”不是蓝藻。
2007年初夏的无锡,人们一觉醒来发现自来水管中喷出的水带着刺鼻的气味,无法使用。与此同时,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在局部地区已经形成了“密不透气”的巨大污染团。无锡自来水发嗅事件引起国际科学界的关注,2007年8月31日美国《科学》杂志“来信”栏目刊登了介绍太湖蓝藻水华暴发的文章,作者指出“太湖水质问题是由于蓝藻暴发所导致”。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从事饮用水嗅味识别与控制技术研究,此次事件发生后一直对太湖的水源水质进行了跟踪,掌握了第一手数据。为了澄清针对无锡自来水嗅味事件的一些误解,特别是针对《科学》杂志上发表的那篇文章,该实验室杨敏研究员在《科学》杂志的“来信”栏目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澄清”,他运用对当时太湖水质进行的多次抽样分析获得的一手数据,明确指出此次无锡自来水出现的嗅味与一种称为“二甲基三硫”的物质有关。
———澄清事实———
“基于我们掌握的数据,围绕‘蓝藻水华导致太湖地区自来水出现腥嗅味’以及‘太湖水中的藻毒素对人体健康形成威胁’这两个说法我们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希望能让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此次事件。”杨敏说。
嗅味物质不是蓝藻代谢产生
研究人员利用嗅味层次分析法和感官气相色谱法两种方法对污染水团、贡湖(沙渚)原水及管网末梢自来水中的嗅味进行了识别和分析,发现此次嗅味事件的原因物质是以二甲基三硫为主的硫醚类物质,而不是通常蓝藻水华暴发时产生的土霉味物质二甲基异崁醇或土嗅素。二甲基异崁醇和土嗅素主要是一些藻类通过代谢的途径直接产生的,是世界各国湖库型水源地的主要致嗅物质。长期生活在这类地区的居民可能对这种嗅味已经习以为常。但是,藻类不能通过代谢的途径产生二甲基三硫等硫醚类物质。这是一类主要由生物体蛋白质在缺氧腐败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具有腥嗅味的此类物质。
2007年太湖第一次出现蓝藻水华是在4月下旬,然而无锡饮用水出现腥嗅味是5月底到6月初之间。太湖每年都会有蓝藻水华暴发,而且一年会有多次的水华暴发,但往年的自来水并没有出现今年这样强烈的腥嗅味。也就是说,单纯的蓝藻水华暴发不会产生类似的嗅味问题。
“我们的文章只是说明,这次事件的主要嗅味物质是有机体腐败产生的二甲基三硫,与蓝藻水华暴发没有直接关系。”杨敏说。“当然,蓝藻水华腐败后也会产生二甲基三硫,但是,即使如此,我们还需要关注是什么原因导致蓝藻的突然死亡和腐败。”
藻毒素不是这次的主要威胁
“此次事件前后,我们对水源及饮用水中藻毒素含量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嗅味事件过程中藻毒素在水源水中的含量非常低,远远低于饮用水的标准。”杨敏介绍,“另外,此次嗅味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还采用了活性炭吸附的技术,所以饮用水中藻毒素含量更加低,不存在藻毒素的健康风险。因此,这次事件的主要问题是嗅味,藻毒素不是主要问题。”
“绿毯”并非覆盖全湖区
人们还都清晰地记得,去年夏天蓝藻暴发时,各个媒体都登载了覆盖着厚厚一层绿色蓝藻的太湖照片,触目惊心!“实际上太湖只是在局部呈现出这种情况。”杨敏说。
“整个太湖湖
太湖水嗅新解:蓝藻并非“元凶”
本文2010-03-12 15:12:02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2132.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