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端控制技术构建饮用水安全最后一道屏障
北京现在已经进入冬季,天气非常干燥。专家建议:一个成年人一天需要摄入2500毫升的水,其中1200毫升靠喝水,最好喝白开水。
可是,把自来水烧开,水中总是悬浮着可疑的颗粒,水面上也永远有似油似尘的漂浮物。家里自来水管流出的水是安全的么?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饮用水质安全风险末端控制技术,为我们构建了一道更坚定的饮用水安全屏障。
现行末端供水系统亟待改善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约有65%的人口正在饮用常规指标不合格的饮用水,尤其对于中小城镇与广大农村地区,饮用水质安全问题更为突出。
目前,我国城市供水水质安全仍面临不少难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告诉记者:“饮用水源污染呈现多种污染物共存的复合污染特征,水源污染状况在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目前,我国95%的市政水厂仍采用传统的常规处理工艺,在短期内难以对所有水厂进行技术系统升级与工艺改造,而且大多数水厂缺乏应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技术系统与应急预案。此外,供水管网输配系统与小区二次供水过程中未能有效控制二次污染,并面临着管网漏失与爆管等影响供水安全的问题。”
我国城市供水管网源水通常有两种,一是以地表水为水源,经城市自来水厂净水工艺处理后进入管网;二是以地下水为水源,经简单处理后进入管网。
曲久辉说:“上述两种情况面临的水质问题有所不同。前者可能存在的主要水质问题是集中净水厂现行工艺不能去除的低剂量有毒有害有机物、穿透滤床的微小生物和细微悬浮物、消毒副产物、输配管道腐蚀产物、管壁黏附生成并脱落的生物膜、输配管网系统经过多种作用过程生成的复合污染物等;而后者可能存在硝酸盐超标、砷污染、氟污染、氨氮污染、细微悬浮物较高、微生物污染等水质问题。”
诸如居民小区、公共建筑等终端用户的饮用水供给系统被称为饮用水末端,它是城市供水水质安全保障的最后屏障。
饮用水的末端深度净化过程同样存在安全风险。曲久辉指出,目前在小区或公共建筑物中通常采用的“纯净水”处理工艺方法,难以有效保障饮用水质安全。如普遍采用的臭氧化技术在很多水质条件下不能将其中的有机物彻底矿化,反而可能生成具有更高综合毒性的中间产物。尤其当管网源水中存在溴离子时,采用现行的许多消毒方法与工艺条件进行处理,往往可能生成浓度较高的具有强致癌性的溴酸盐等消毒副产物。
曲久辉说:“即使是高质量的水,经过输
末端控制技术构建饮用水安全最后一道屏障
本文2010-03-12 15:11:02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2053.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