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库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实践与探索(郑文君 )
按照《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我市近期(2007-2010年)规划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8.20平方公里,总投资2.76亿元,涉及11个项目区,74条小流域。自2007年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项目启动以来,我市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运用新思路、新技术,已在全市3个项目区19条小流域开展库区水保工程建设,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6.24平方公里,完成总投资6496万元,建成了胡家山、瓦房沟、五谷庙沟、油坊沟等一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小流域,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围绕清水——谋水保
丹江口市由于自然因素和历史原因,尤其是随着丹江口大坝的兴建,9万多移民市内安置、沿山后靠,人地矛盾非常突出。“好田好地被水淹,群众吃粮全靠山”成为我市农民开荒求生存的真实写照。长期的开荒种粮,大量的坡耕地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而丹江口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承担着保护一库清水的重任。面对历史重任,市委、市政府将“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保护一库清水送北京”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确立了“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科学谋划,打响了一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攻坚战。
坚持分区防治。全市以汉江为界划分为江南、江北两大自然区域,为加快我市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我们对地面被覆较好的“江南”地区,侧重于自然修复、村落面源治理、旅游开发治理模式。对水土流失严重的“江北”地区,侧重于生态农业、村落面源和科技示范治理模式。
设立三道防线。按照水源地安全保障区首要目标是控制面源污染的要求,我市在开展库区水保工程建设中,按照“自然修复、综合治理、生态缓冲”三道防线的治理思路来指导综合措施布局,并结合实际,突出“远山自然生态修复、近路高效农业示范和库周优质桔橙经济”的特色,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分类实施。
突出五级防护。在库区清洁型小流域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控制系统建设上,主要做法是围绕三道防线,突出五级防护。五级防护:一是水源涵养林建设、沼气池建设;二是水平梯田、坡面水系配套工程;三是生态溪沟整治、生态塘堰,通过栽植水生植物降解水质;四是村落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五是流域出口处建设人工湿地汇集处理。通过“三道防线,五级防护” 将地表径流进行拦截和净化处理,进入丹江口水库,达到了保护库区水质的目的。如胡家山小流域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完成坡改梯1500亩,退耕还经济林3450亩,荒山造生态林3810亩,封禁治理16935亩,生物沟渠2.36公里,生物降解塘4口,沼气池40户,排水沟2.45公里,道路庭院硬化8952立方米,其它配套小型水利水保工程45处.综合措施对流域径流进行了调控,层层拦截、过滤,河道里流动的混水明显变清。
二、因地制宜——干水保
(一)保护与发展。只有妥善解决好群众生存发展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效。我市“七山二水一分田”,而且土地多为山地,基本农田少。目前,面临着二次移民,如果农民依然在扩大耕地上寻找出路的话,必将加剧库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因此我市在开展库区水保工程建设中,把坡耕地整治,修建基本农田当作重中之重来抓。按照“筑埂建梯地、水系相配套、蓄水保灌溉、增产扩容量”的要求,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塘堰88座,蓄水池461口,灌排沟渠72.12公里,谷坊84座,沉沙池505个,使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为提高,不少“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同时以坡耕地改造为突破口,突出水系配套和节水灌溉、调整产业,突出“高效”,建成沟渠相通、梯路相连的基本农田1.5
丹江口市库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实践与探索(郑文君 )
本文2010-03-12 15:04:25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1835.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