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的形成与发展(顾烈烽)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148下载226次收藏
  #trs_autoadd_1234322751078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34322751078 p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34322751078 td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34322751078 div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34322751078 li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json-- {"":{"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中图分类号:s275.6 文献标识码:a

 

自1996年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试验、应用和推广棉花膜下滴灌技术,至今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0年达到1.665万h㎡(24.98万亩),2001年猛增到5.228万h㎡(78.42万亩)。2002年,统计至5月底,又新增6.107万h㎡(91.60万亩),总面积已达11.335万h㎡(170万亩),成为全国大田作物应用滴灌技术规模最大的片区。

 

1 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的产生

 

棉花膜下滴灌技术是滴灌技术与覆膜植棉技术的结合,加压的水流经过滤设施滤“清”后,进入输水干管(常埋设在地下)、支管、毛管——铺设在地膜下方的滴灌管(带),再由毛管上的灌水器滴入棉花的根层土壤,供棉花根系吸收。

 

1.1 问题的提出

 

兵团棉花膜下滴灌技术始于农八师,该师又称石河子垦区,地处新疆天山北麓,全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南缘。该区年降雨量100~200mm,蒸发量高达2000~2400mm,属干旱——干涸地带,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

 

本区属新疆工农业经济发达的天山北坡经济带,但水资源相对匮乏。要维持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平衡,唯一的出路就是节水。由于农业用水量比高达95%,因此,节水的首要对象是农业节水。

 

由于农八师目前作物的灌溉定额在兵团乃至新疆是最低的,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更有效的节水技术,才能达到进一步节水的目的。滴灌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节水技术之一,于是,他们选择大田棉花进行膜下滴灌试验。

 

1.2 科学试验开路,棉花膜下滴灌技术脱颖而出

 

1996~1998年,结合生产在棉花地里进行初试、小试、中试3个阶段的膜下滴灌技术试验。

 

1996年在121团1.667h㎡(25亩)弃耕的次生盐渍化地下进行首次膜下滴灌试验研究。结果为棉花生长期净灌溉定额2700m3/h㎡,比地面灌节水50%以上,单产皮棉1335kg/h㎡,是盐碱地上从未有过的产量。

 

1997年试验扩大到相距各为100多km,处于不同地点的三个团场的42.8 h㎡(642亩)棉田上进行,土地大部分是盐碱地或次生盐渍化地,土壤质地差,土壤肥力为中下等,结果是平均省水50%,平均增产20%,其中低产田增产达35%。

 

1998年进行中试。面积扩大到99.133 h㎡(1487亩),其中13.333h㎡(200亩)是蕃茄,试验内容深入到探索合理的灌溉制度、灭虫、化控、施肥、防滴灌带堵塞、与农业技术措施紧密配合、降低成本等等。试验在上述各方面均取得进展,并进一步验证了前两年所取得的成果。

 

经过连续3年试验,且一年迈出一大步,大田棉花膜下滴灌技术在农八师取得了成功,并以其明显的节水增效优势吸引了千家万户。

 

1.3 研制廉价滴灌器材,打牢物资基础

 

滴灌技术核心的部位即滴灌带,试验时使用的是可多年使用的内镶式滴灌带,质量虽好,但每公顷地需用11100m,按每1m1元计需11100元以上,加上首部过滤器和至毛管的各级管道,每公顷概算首次投入需16020元,若采用国外的滴灌带,则每公顷投入高达30000元以上,农户只能望“洋”兴叹。滴灌器材,尤其是滴灌带的价格较高是阻碍该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瓶颈”。为了降低滴灌造价,在兵团的支持下,农八师组建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业”)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之路,潜心研究了国内外滴灌带的生产状况,于1998年下半年试制成了一次性边缝式薄壁滴灌带——“天业”牌滴灌带。该种型式的滴灌带价格仅0.3元/m,使滴灌首次每公顷投入下降为8250元左右,农户在种植棉花时有利可图,每公顷净增收2250元左右。因此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的形成与发展(顾烈烽)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