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四川省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实践及有关问题的思考(楼豫红)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772下载231次收藏
  #trs_autoadd_1217380108828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17380108828 p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17380108828 td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17380108828 div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17380108828 li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json-- {"":{"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四川是一个人口众多、以农业为主的大省,经过建国以来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灌溉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万亩以上的灌溉工程系统330多个和不计其数的小型灌溉工程,并建立了相应的灌溉管理体制。全省现有耕地面积391.66万公顷,有效灌面248.7万公顷。由于四川地处祖国西南部,受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交替影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等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灌溉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1. 四川省灌区灌溉管理概况

1.1、灌区专业管理现状

四川省历来十分重视对灌区的管理工作。都江堰灌区历经2260多年经久不衰,灌面从建国之初的18.7万公顷发展到现在的上72万公顷,而且灌溉效益还在不断发展壮大,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得益于对它的管理和保护。新中国成立后,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对灌区实施水行政管理,对大中型灌区的管理大多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制度。专管组织负责灌区干支等骨干工程,群管组织负责斗农渠及以下的田间工程。在专业管理上,我省按照2004年水利部、财政部出台的“两定标准”。对大中型灌区实行了定编定员,明确了机构级别。根据工程规模,大型灌区一般设管理局、处,中型灌区设管理所、站进行管理,小型灌区由所在村社组织专人管理。据统计,2006年底全省大、中、小型灌区共配备各类管理人员3362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930人。

1.2、灌区民主管理发展及现状

四川自古以来都很重视灌区管理工作。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出现了灌区民主管理的雏形,四川灌区的民主管理大体经历了民堰、群众管水和用水户协会三个阶段:

一是民堰管理时期。都江堰工程历来有“官堰”和“民堰”之分。渠首枢纽和主要渠道是“官堰”,由政府设机构派员专管;支渠以下和灌区区间河流上引水工程称为“民堰”,由受益者自行管理。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都江堰就对支渠以下各级渠道实行了民主管理,由受益群众成立民堰组织,按照受益面积筹集经费,实行自修自管,并由群众选出堰长、沟长负责灌区管理工作。通济堰在1895年以前,全堰管理未设专管机构,按受益县受益面积大小选派堰长,全堰设堰长10人左右,主要负责渠首和干渠的用水管理和岁修经费、用工的征管等事宜,支渠以下设斗长若干人,负责支斗渠用水管理与岁修维护。民堰这种组织形式,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仍在我省灌区发挥作用。

二是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时期。建国后,四川省的灌溉面积从解放初期的52.7万公顷发展到2006年的248.7万公顷,灌区为加强工程管理和用水管理,按乡镇设置了临时水利员,负责乡镇的水利建设和用水管理工作,专业管理机构只负责干支渠骨干工程的管理。80年代我省以区、乡为单位组建了水利管理站,负责区、乡的水利建设、管理工作。人员报酬从小型水利补助费中解决。到80年代后期,我省通过定编定员,实际建成水利站2507个,配备人员10764人。在按行政区划设置乡镇水利站的同时,我省一些大中型灌区在春灌用水期间仍以村组为单元建立了群众管水服务组织。这种群众管水组织,目前仍是大多数灌区采用的一种管理形式。

三是灌区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时期。根据灌溉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随着国家对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不断摸索和实践,灌区管理单位学习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大胆改革,我省各地积极探讨灌区新的管理模式,组建用水户协会和实行水务公开,将斗渠及其以下渠系工程的固定资产,经国资部门核资后移交给用水户协会管理,并以合同形式规定协会享有部分资产的经营、管理、更新改造的自主权,实行合同供水、计量收费。通过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尝试,逐步兴起了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群众管水新模式。

2、四川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发展现状

农民用水户协会是小型农村水利工程或大中型灌区支斗渠农民灌溉范围内的受益户,在自愿的原则下,通过民主方式组建、依法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非营利性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是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组织保障。2005年底,水利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意见》,这对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建立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四川结合全省实际,省水利厅、发改委、民政厅、物价局于2006年3月共同制定了“关于贯彻《关于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全省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目标要求,即:目前此项工作尚未开展的地方要积极试点,今年务必达到10%以上的灌溉区域由农民用水户协会参与管理;此项工作已经开展的地方今年要进一步扩大范围,特别是大中型灌区更要加大力度,用水户协会管理的灌溉面积今年不小于30%;对没有登记注册、运作不规范的协会,要及时注册,规范运作,力争3年内全省由农民用水户协会参与管理的灌区范围达到80%。并将各地开展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工作纳入全省“李冰杯”竞赛评比内容进行考核,实行目标管理。

农民用水户协会的成立,在增强农民民主管理意识、密切供用水双方的关系、改善田间工程管理和维护状况、改进田间灌排服务水平、促进节约用水、提高水费收取率、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地调动了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了广大用水户管好工程、用好水的自觉性,促进了水费征收和工程的良性运行。为了使已建立的用水户参与管理制度和用水者协会健康地发展,并进一步推广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四川省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实践及有关问题的思考(楼豫红)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