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北京市地下水可持续发展体系的构建(马东春 段天顺 于国厚 冉连起 李静锐)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554下载201次收藏
 



摘要:目前北京市地下水尚存在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环境恶化等问题, 分析表明, 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还处在比较简单的自然发展阶段。结合北京实际情况构建地下水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 为北京市地下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思路。

关键词:地下水 可持续发展 北京

在我国, 由于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和水质不达标, 水资源问题尤为突出, 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地下水资源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在地表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地表水资源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地下水在保证居民生活用水、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到更为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北京近8a连续干旱和地表水资源的污染,地下水的使用量占总供水量的比例逐渐上升, 由1980年的50%上升为2004年的77%, 地下水成为北京市的主要供水水源。如何可持续发展利用北京地下水资源关系到首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 北京市地下水发展现状及问题

1.1 地下水状况

从年到现在, 北京地下水资源经历了盈余一平衡一短缺的过程。目前, 本市平原区第四系地下水平均埋深20m。根据地质勘查部门分析, 在不会造成不可逆的地质环境灾害的情况下, 在地下水现有埋深的基础上还可超采15-20m, 相应地下水储量为75亿-100亿m。其中具备集中开采规模的有潮白河、永定河、平谷、昌平等4处, 共可开采32亿m3[1]。

据中科院和市地质勘查院初步勘查及研究成果,北京市岩溶水年可利用量4亿m3, 现有岩溶井3004眼, 年开采量2.6亿m3, 尚有14亿m3的开采潜力[2]。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好, 地下水污染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及南部城近郊区。根据对地下水质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 北京城近郊区地下水的污染范围与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开采利用状况有密切联系。

1.2 存在问题

近年来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以及连续干旱、排污等多方面的影响, 引发了许多地质环境问题。如地下水水位下降、地下水水环境恶化等。

1.2.1 地下水水位下降

20世纪70年代以来, 由于人工开采以及地下水补给条件的变化,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整体处于下降趋势。1999年开始, 这种趋势有所加剧。与1970年水位相比, 2003年潜水水位下降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冲洪积扇的顶部, 包括北京西郊和密云、怀柔地区,最大降幅>20m;承压水水位下降最严重的地区是朝阳八里桥地区和顺义天竺地区, 最大降幅>30m[3]。

从2003年对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水位调查中发现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漏斗总面积占平原区总面积的16.9%[3], 个大型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是牛栏山漏斗和天竺—通州漏斗。

多年来, 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开采大多处于超采状态, 致使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下降, 最直接导致的地质环境问题是地下水降落漏斗和含水层的疏干。

1.2.2 地下水环境质量恶化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总体较好, 水质优良。局部地区有机污染严重, 主要分布在丰台潜水区和中部天坛、广安门一带的潜水一承压水过渡带, 有机污染物呈点状分布, 没有连成片, 但仍然说明北京城近郊区地下水受到了有机污染。其他地区如北郊、东北郊、东郊承压含水层相对较好, 基本未受污染。

根据对北京城近郊区第四系地下水主要污染指标总硬度、硝酸盐氮超标区的多年变化规律分析, 其污染主要经历了个发展阶段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原始阶段一年的地下水水质缓慢发展阶段。

2 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

从北京地下水的发展现状看, 地下水资源利用和保护还处在比较简单的自然经济发展阶段, 应科学构建北京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

可持续性是使水资源永续利用。它要求长期与近期之间、当代与后代之间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上遵循协调发展、合理利用的原则, 而非掠夺性地开发利用和破坏。根据首都水资源的特点、地下水资源现状和发展地位, 构建首都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见图1。

北京地下水可持续发展目标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一部分用水需要, 又不危害后代人的需要, 尽可能多地保存现有水资源既实现当代人类经济发展的目标,又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 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当代人的社会经济活动不超过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便可达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2.1 影响因素

构建首都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体系应考虑5方面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顺应水本身的自然属性和特性。

(2)环境因素。地下水资源作为环境资源之一,可持续利用必须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 不仅是水自身的负荷能力, 还有其他环境资源的约束和可承受范围。

(3)经济因素。经济增长是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目标之一, 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也是水资源利用的决定和制约因素。

(4)技术因素。技术可以使潜在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扩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北京市地下水可持续发展体系的构建(马东春 段天顺 于国厚 冉连起 李静锐)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