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小额农贷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0-03-11浏览:2494下载155次收藏

小额农贷作为多年来农村信用社支农活动的见证,成为农村信用社特有的信贷品牌。近年来,随着品牌效应的扩大,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日臻巩固和提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开展,有效地缓解了农民贷款难和农村信用社难贷款问题,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何不断地创新和完善小额农贷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更好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以农业大市邓州市为例,对辖区小额农贷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一、小额农贷 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

邓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辖29个乡镇办事处,15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39万人,占90.8%。辖内农村的金融组织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等。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信社社会职能和经营理念的转变,逐步的加大了农村小额贷款的投放力度,使贷款投量逐年加大,贷款覆盖面逐年扩大,贷款种类逐年拓宽,为农村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小额贷款成为农户生产经营的主要资金来源。二是农户小额贷款的投向正在趋于多元化。可见小额贷款的投向已不再是单一的传统农业生产,而正趋向多元化发展。三是多户联保是小额贷款投放的主要形式。推行小额联保贷款不仅极大地降低了风险,而且反映出小额贷款的管理方式也日趋成熟和规范。四是小额贷款额度的需求逐渐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户对增加小额贷款额度的要求比较强烈,过去的几年中一直处于逐年增长的状态。2000年以前,农户贷款一般在1000-2000元之间,2004年在3000-10000元之间,2005年在3000-20000元之间。近几年来,在人民银行的组织推动和支农再贷款的支持下,辖区农村信用社从农户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创建信用村(镇)、信用户” 工作,向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和抵押贷款,积极寻找支农服务切入点,努力打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这个品牌,有效配合农村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实施,拓展了农村信用社服务群体和走向,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到2006年6月底,全市共创建信用乡(镇)2个,信用村74个,信用户57023个,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的户数达42330万户,余额分别达3.71亿元、2.90亿元和3.27亿元,比1996年分别增长了4276.7%、182.1%和310.1%,农户贷款面达74%(见表一)。农村信用社经营活力的增强和小额农贷投入的持续增加,有力地支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005年,邓州市实现gdp126.4亿元,比1996年增长了183.4%,年均增长10.9%;实现农业总产值80.9亿元,比1996年增长了179%,年平均增长8.9%,实现农业增加值47.7亿元,比1996年增长了174.1%(见表二),年平均增长9.4%,占当年生产总值的38%。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104元,比1996年增长110.3%(见表三),年平均增长9.2%。

表一: 1996年-2006年6月份邓州市小额农贷发放情况

单位:万元,%

    (略)

表二:1996年-2005年邓州市实现农业总产值情况表;

单位:亿元,%

(略)

表三:1996年-2005年邓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单位:元,%

(略)

在调查中,我们还重点对辖区19个乡镇,36个行政村5530户农户小额农贷投向、贷款需求等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抽样调查的36个行政村、5530户农户贷款分布在全市29个乡镇,分别占乡镇总数的65.5%,行政村总数的6.3%。抽查样本村农民总户数25815户,占全市农村人口总户数1.9%,贷款余额4883.7万元。调查显示,小额信用贷款自1994年就开始试行,由单个农户向信用社申请该项贷款,然后信用社审核其投资项目是否符合本地农业发展方向,由信贷员向所在村村委会调查其信用状况,若情况属实,则按照规定办妥相应手续就及时发放,期限为一年。联保贷款是由3-5家农户组成联保小组,最高贷款额为3万,期限为一年。两者的贷款利率按照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上浮80%,但若是信用社社员,贷款利率则按入股金额度分4级给予优惠利率。

调查显示,农户贷款主要用于投资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 2004年,84.4%的贷款用于投资种植业,养殖业占到9.4%,渔业4.4占%;2005年,87.88%的农户贷款用于投资种植业,养殖业占6.06%,副业占6.06%;2006年,80%的贷款用于投资种植业,养殖业占到10%,其他10%。

2006年,有55%的农户贷款在1000元以下,同样有15%的农户贷款在1000-2000元之间,10%的农户贷款数额在2000-3000元,5%的农户贷款在3000-4000元,只有15 %的农户贷款在4000元以上。而在2003年更为明显,80%的农户贷款额在1000以下,10%的农户贷款额在1000-2000元,只有10%的贷款额在4000以上。通过对25815户农户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单个农户的小额资金需求是很旺盛的,70%-80%的农户在今后有贷款需求。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今后农户的小额贷款额度仍将继续提高。

二、新农村建设 小额农贷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实践证明,小额农户贷款是农村金融组织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贷款投放方面最好的方式,这也无疑是农村信用社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进一步创新的结果。但是,小额农贷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小额农户贷款持续发展的的“瓶颈”。

(一)小额农贷资金供给渠道狭窄和资金大量外流并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资金需求不相适应。一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村信用社不能广泛吸收更多社会闲散资金。据调查,近几年农村信用社的各项存款明显缓于其他金融机构。其一是受自身软硬件制约,金融工具和金融创新落后于其他商业银行,不能为客户提供全面周到服务,致使闲散资金不能流入农村信用社;其二是商业银行在机构撤并后留下的部分存款,在农村信用社做短暂停留后,随着农村人口城市化,逐步流入城市;其三是各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在农村机构,利用在结算上的优势,吸走了大量农村闲散资金,形成了农村资金“农转非”。二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加快,小额农贷买方市场过大。日前,随着农村经济开始向多元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三农”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打破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的供求平衡,形成了求大于供的局面。例如我们在调查发现,某村村民武某2004年度小额农贷授信额度为3000元,这完全能够满足其从事的传统种植资金需求。而到2005年,该户调整产业结构,办起了百头养猪场,日均需流动资金2万元以上。如果按照实行小额农户贷款初期的授信方式,每户1000-3000元贷款,明显满足不了农户日益增长的小额贷款资金需求。

(二)小额农贷的财务自立能力较弱,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不相适应。一直以来,农村信用社承担着涉农资金政策性投入任务,没有相应的弥补途径,更未能享受到相应的资金组织和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而小额农贷一般情况下创造的收入主要是利息收入。但小额农贷在发放过程中,用执行较低的利率,去承担资金成本、直接经济损失、投入中的大量人财物力、包括宣传、交通、工本、人工等大量的间接费用支出,要想实现小额农贷的财务自立是非常艰难的,从而为农村信用社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背上包袱。这样支农义务与政策扶持的不对等,既制约了小额农贷的可持续发展,又挫伤了信用社的支农积极性,削弱了信用社的支农后劲。

(三) 支农措施与农户需求不匹配,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不相适应。目前,农村信用社办理小额农贷的依据是2001年制定的《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多年来一直未修订。该办法已跟不上农村经济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不适应农村信用社的快速发展。一是期限设置的不合理。农信社在投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时,仍多沿袭过去“春放秋收冬不贷”的做法,贷款周期一般控制在一年以内,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经济活动周期长的特点不相适应,。二是贷款限额的制约。农户小额贷款的金额按一级二级三级划分,分别能够按贷款等级贷款5000元、3000元、1000元,主要适合以小规模家庭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但目前,大部分农户小规模生产资金可通过自筹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加大了对新兴种养殖业、高效经济作物、农副产品加工、流通甚至基础设施的投入,他们对大额贷款的需求越来越高,急需多元化的大额信贷品种与之相匹配。三是利率上浮较高。辖内农信社小额农贷利率一般上浮80%,年利率普遍在9%左右,造成农户贷款成本较高,付息压力较大。

(四)小额农贷实际操作与管理机制不对称,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不相适应。一是小额农贷的超常工作量与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偏少、管理手段落后、社会诚信观念淡薄等的矛盾非常突出。小额农贷服务范围广、业务量大、工作繁杂,宣传、调查、核实、填表、发证、建档、放贷、摧收等,都需要走村串户的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同时,目前农村信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小额农贷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