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文学与新闻
编者按 文学和新闻彼此独立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怎样写出有新闻事实的文学、有文学形象的新闻?在近期本报举办的业务培训班讲座上,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原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耿建华教授就文学和新闻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授。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出的宝贵经验同样值得行业通讯员朋友借鉴。本版特刊发耿建华教授的讲稿,以期与广大读者共同学习、思考。
文学和新闻既有差异又有共同点。正如有人比喻的那样:文学和新闻就像男人和女人,在性别上完全相反,但又都是人。但我再延伸一下,新闻是一个不断追求新奇的时髦女郎,文学更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汉。
新闻和文学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呢?有的同志说:“本质上,新闻是信息,文学是艺术;在功能上,新闻是传播信息,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我认为这个说法还不够准确。新闻的本质是真实,而文学则可以任意虚构。新闻传达的是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将要发生的事实,而文学传达的不一定是事实,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和事件即便是真的也往往是经过加工虚构夸张了的,和人物、事件本身大相径庭。神猴孙悟空是虚构的,你发表一篇新闻稿说某记者发现了孙悟空的金箍棒,那肯定是假新闻。文学作品可以有原型,比如曹操、诸葛亮、武松,但是小说中的人物毕竟和真实人物不是一回事。有人考证恭王府就是大观园,曹雪芹就是贾宝玉,那就是把文学和真实混淆了。新闻是不允许虚构的,甚至夸张和缩小也不行。失实就是假新闻。假新闻《木乃伊怀孕了》的作者曾绘声绘色地写道,一埃及考古小组在开罗发掘出一具已逝世超过3000年的女木乃伊。在展出过程中,发现这具木乃伊竟在出土后怀孕了,其腹中胎儿已有八个月,经超音波检查后确定胎儿正常。看守人西塔尔被指是胎儿的父亲,而他也承认自己难以抗拒女木乃伊的美色。这条“新闻”包含了历史、爱情、生命、奇迹、科学,简直成了一个传奇。《45年前的恋人从死亡名单上走来》一文,曾是前些年为许多媒体转载的一篇通讯,文中讲述了黑龙江省海林市胜利乡一位叫王家政的战斗英雄与长沙姑娘许燕的生死恋情,稿件颇为煽情动人。后经《黑龙江日报》记者调查发现,该篇通讯纯属“纪虚”,不但许、王其人其事均属虚构,连“海林市胜利乡”也是作者编造的。
再看2008年的几例假新闻。
《西安晚报》2008年3月2日发表了这样一则“新闻”:“刚果(金)的官方语言是法语,既懂法语又懂英语的张逸被选为赴刚果(金)维和工兵分队的随队翻译。张逸向记者讲述了赴刚果(金)维和的一些经历:刚果(金)毒蛇巨蟒很多,队员们修建的营房要保持一定的倾斜度,防止毒蛇爬入;外出时,队员们要穿上高腰靴子,防止被毒蛇咬伤。尽管如此,他还是亲眼目睹了一出悲剧:一名中国维和工兵队员(非驻西安市部队人员)在施工期间去附近草丛中方便,久久不见归来。队员们去寻找时,发现一头巨蟒肚子鼓鼓的,卧在草丛中爬不动了。队员们找来当地人将蟒蛇打死,剖开肚子发现先前失踪的队员已停止呼吸。”这则假新闻,实在是有些离奇。一方面,记者言之凿凿,明确告知采访对象亲眼目睹了中国维和士兵被巨蟒吞噬;另一方面,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官员表示,报道严重失实,我赴刚果(金)维和部队从未发生过此类事件;有网友则指出:“这是一条假新闻,被吃的那人不是中国人,而是外国的一名国际观察员,我有真实的照片。”在这种情形下,很难用常识和逻辑来加以推理判断究竟谁对谁错。因此,最后只能以权威部门的结论为准。新闻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就是:新闻报道永远是一个寻求权威信息源认定事实的过程。官方对事实的认定可以消除道听途说的信息混沌状态。遗憾的是,我们的记者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再如《黑龙江晨报》2008年5月8日的一则“新闻”:62岁的哈尔滨市民老滕因儿子没有考上名牌大学,为了激励儿子,自学考上了清华大学研究生。2005年,老滕的儿子小滕即将参加当年的高考。老滕对儿子说:“你只能考北大、清华,天津大学也行。如果考不上,你就别考了,去别的学校也没有意思。”高考后,小滕以637分的成绩考进了南昌大学。为此,老滕狠狠地将儿子骂了一通。失望、气愤的老滕对儿子说:“你考不上名牌大学,我给你考一个看看。”经过一年的努力,2006年老滕报考了清华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班。考试的科目有专业知识、政治、外语。老滕以优异的成绩成为2006级清华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班27名学生中的一员。老滕拿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到学校报到时,发现班上的同学都在30岁左右,就连他的老师也只有46岁。事实上,老滕并非清华大学艺术学院的在读研究生,而是在该校中国画高级研修班脱产学习。二者是有区别的。
我们说文学的虚构性使其有了超越现实的自由,文学可以超越现实的束缚,极力拓展自己的艺术领地,作者可以去写他所没经历过的时代,可以去杜撰现实中从没有发生过的事。荒诞派文学更是对现实进行故意扭曲,很多侦探小说完全出自作者的想象和编排,现实中的一切可以任由作者涂抹和变形,如“燕山雪花大如席”、“南风吹山作平地”。作者可以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他物之上,使他物皆染我之色彩,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新闻的来源必须是事实,必须与事实相一致,新闻缺少了外在事实的支撑就不称其为新闻。验证新闻的真实性依据正是客观事实。
文学与新闻的第二个不同是:新闻是易碎的,文学是耐久的。新闻报道不断变动的事实,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一张报纸一旦读完,就扔到一边了,很少有人去反复读一篇消息。新闻的寿命很短,甚至短到以秒计算。但是文学作品要经历时间的考验。越是经典作品越是流传久远。《诗经》距今近3000年了,大家仍在读;唐诗距今近1400年,小孩子还在背诵;《红楼梦》也有近300年了,至今还让人们争论不休。新闻消费是一次性的,文学消费可以持久。再打个比喻:新闻是扎啤,越新鲜越好;文学是老
漫谈文学与新闻
本文2010-03-11 18:18:14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48154.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