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 员 的 “脸 面”
——读《大巴山的呼唤》(讴歌周国知事迹的报告文学)有感
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作为一个业余作家,我深感用评论的形式,把读《大巴山的呼唤》(讴歌周国知事迹的报告文学)的学习体会写出来,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春节期间,细细咀嚼完了作家寒青、遥厚著的《大巴山的呼唤》(讴歌周国知先进事迹的报告文学)。
“群众生活苦,党员无脸面”,这是《大巴山的呼唤》中的主人公(湖北省宣恩县椿木乡民政干部、共产党员)周国知生前留下的一句话。周国知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这句话却不得不让每一个共产党员深思:作为一名党员,我们靠什么争“脸面”?
争“脸面”,靠的就是“情为民所系”的爱民情结。这种爱民情结就是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根本的利益。正是基于这么一种认识,二十年间,周国知凭着一只背篓,一双解放鞋,一个手电筒,走了几千里路,翻越了几百座大山,为千家万户送去了生活的希望,让老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他把群众的困难生活做为自己脸上无光的一种自责,这种自责造就了他至死不渝的爱民之情,这种爱民之情造就闻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将血一滴滴地流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却也以为快活。”周国知去世后,300多农民为他守灵,上千人为他送葬,这种“脸面”正是他用自己的言行履行了民政干部的职责所换得的,人民群众从他的点滴之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诚信,在心灵的空间为他树立了一座最高尚的无字丰碑。
争“脸面”,靠的就是“民为利所谋”的利民之心,这种利民之心是共产党人不因循守旧,科学合理地为民解难、帮助群众的真利益。为了解决山民们住岩洞、住茅草屋的困难,周国知不是简单的发号施令,而是从实际出发,为贫困群众制定了详细的脱贫致富的办法,一户养几头猪、几只羊、种几亩药材等等,一清二楚地映射出共产党人的求是风范。他利用山林草药资源,带领群众办起了林药厂,产值达300万元;他相信科学,带头推广地膜玉米,亩产由200斤增产到700斤;他针对山民的法律空
党 员 的 “脸 面”
本文2010-03-11 17:23:08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47873.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