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建设新农村 交通应先行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0-03-11浏览:2702下载278次收藏

副县长 程良民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中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涵盖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农村交通建设无疑是重要内容,也是必须优先发展的基础产业。
    一、充分认识交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是发展生产。竹溪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特困县,区位边远,工业落后,不通空运、水运、铁路和高速路,公路是唯一的交通运输载体。交通运输形势的单一性和农业的主导性,决定了竹溪实现小康社会的希望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路在交通。
    1、交通是新农村建设的起跑线。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交通促进流通,流通又促进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进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抓新农村建设必须从交通抓起,没有农村交通的大发展,就没有农村经济的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就难以实现。“要想富,先修路”是对交通重要地位的生动诠释。
    2、交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连接线。造成当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是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其根源是信息的不对称。而现代信息流、资金流总是伴着交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的。因此,要打破信息的不对称、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就必须从发展交通着手。特别是农村公路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连接城乡经济的主要纽带,是沟通城乡居民的重要桥梁。只有农村交通发展了,才能逐步缩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差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统筹发展。
    3、交通是反映农村整体面貌的风景线。一方面交通是展示地方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公路建设的越好,就证明文明程度越高;另一方面交通是综合反映地方人文素质的主要载体,人文素质的高低,可以直接从道路保洁、养护与管理的好坏来反映。因此,一条公路就是一条风景线。
    4、通村水泥路是农民的脱贫致富线。自2003年实施通村水泥路建设以来,我县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交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3年来全县累计建设完成通村水泥路250公里,惠及全县71个行政村、5万余农民。二是经济发展步伐加快。龙坝乡在通村水泥路的带动下,全乡个体民营业户迅速增加,2005年全乡民营经济总收入突破2000万元,全乡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1988元,比2003年增长25%。三是社会综合效益显著。龙坝乡肖家边村2003年修通10公里水泥路后,仅两年时间沿线就新建住房700多户,加快了建筑市场发展;蒋家堰镇小坝子村的水泥路一贯通,道路两侧就迅速盖满了楼房,并形成了一个小型集贸市场,促进了城镇化建设;泉溪镇马家坝村在接通与省道相接的水泥路后,迅速引来外商投资开发板石、煤矿等矿产资源,带动全村200余人就业,推动了产业化发展。
    二、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中的交通建设
    (一)立足长远,认真搞好农村交通规划
    1、科学制定规划。交通要发展,规划必先行。要将农村交通规划与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结合起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交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节约土地,保护环境。要充分尊重民意,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做到公路建设与农村产业布局、小城镇建设、人口分布和自然环境相适应,与山、水、林、田综合治理相协调,与区域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相衔接,与现有路网发展相配套。要从自身的科学性、合理性出发,既充分考虑单个村的建设,又兼顾村与村之间的联通,充分发挥农村公路网的效益。要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利用老路,多用荒地废地,避免大改大调或大填大挖,尽量避免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最大限度的节约用地。
    2、合理确定建设标准。交通基础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建设新农村 交通应先行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