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抓好方志行政与业务的管理
十七大召开,第二轮修志又获得极好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近30年,地情发生了巨大变化,30年的历程有成功的经验,也必然有失误的教训。当下为什么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怎样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建设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都需要对地情现状作全面系统调查,对30年的历程作深刻再认识。要完成好第二轮修志工作,就不能是对我县1987年首轮修志工作的机械照搬,而应与时俱进,以新的思路和举措,树立修志工作新形象,在新起点上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道路。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首轮修志管理方面的经验,继续抓好方志行政与业务的管理。
一、优化方志管理,是地方志工作性质和时代的“主旋律”
(一)优化方志管理水平是地方志工作的本质要求
还修志本来的面目:“修志是政府行为,是在各级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下对地情、国情的全面调查”。编修新方志不仅是史志系统的事情,也是一项社会性极强的工作。它涉及到各行各业,需要百业支持和社会协作。一部志书,从总体设计到布置任务,从宣传发动到具体业务开展,再到出版发行与应用,每个环节都渗透着科学规范的管理要求。要确保这一工作的顺利铺开,应从大处着想,细处着手,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潜力。正如李铁映所说:“地方志工作涉及到政府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必须在当地政府的主持下,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提供必要的支持才能完成。”随着形势不断发展,地方志工作已经由传统的一本书修志活动转向了多个舞台服务于社会的综合性工作,由抱残守缺的僵化继承转向了超越传统的创新。工作的内涵与外延得到了科学的拓展:编修行政区域志、各类专志;编辑地方年鉴与专业年鉴;研究地情;收集地情资料与信息,开展地情咨询服务与宣传教育;研究地方史;整理旧志;推广地方志成果的应用;研究方志理论;建设方志队伍;开展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等等。更多的项目等待我们去制定规划,适时开展,等待我们的业务管理和指导水平有新的提升。为此我们不仅要把这些新事物纳入地方志工作的管理范围,更要从工作模式、技术手段和服务上探索改革创新之路,想方设法保护这些新的萌芽,为其健康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
地方志不同于一般的史书,而是一种有特殊体例的著述,是记述各地历史和现状的全面、系统、科学的官修地情书。志随政出,官修的性质决定着它必须有极强的权威性。它对地情的调查、分析、记述、评价和定论,不是代表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单位的看法,一旦出版,就代表着政府的态度和认知水平,传达的信息应反映出政府的执政能力及效果,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政务公开、透明的一个窗口。这种自我认定与总结,要客观、严谨,不可不慎。因此,每个主管部门都要加强宏观管理,严格把关,把这项政治任务做好。同时,方志的地方性要求从管理的角度不断创新,探索出既有特色又适合自身的工作模式。地方志工作要干出地方特色。中央虽有统一的规定,但大都是业务上的宏观指导,对各地如何组织开展工作没有具体的意见。各个地区条件不同,历史传统有差异,别人的经验只能借鉴或激发自己的工作灵感,不能照搬,应结合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工作的运行模式。
(二)地方志工作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全面提高方志工作水平
当前社会处于各种事物更新换代、高速发展变化的进程中,世界进入了高科技、智能型的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管理结构、阶层结构和人民生活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任何一种文化形式想要不落后于时代,就必须全方位地吸纳时代精神,与时俱进。首轮修志工作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政府或行政主管部门一纸公文就可展开。但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发生转变,行业变化很大,消亡的、合并的、新增的部门剧增,一些原本有行政职能的单位变成了行业协会,再由他们牵头组织,在影响力上就会大打折扣。再按原来的“管什么,写什么”的原则去开展工作,就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同时物质世界的发展,要求志书的指导思想、编纂理论、组织方法、内容结构、体例和技术手段也要与时俱进。这些都给地方志工作的行政和业务管理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
首轮修志给我们留下了可继承的工作体制:“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主编负责制,总纂制等。但也存在管理不到位(如经费的规定,仅有笼统的要求,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些省、市驻地方单位就以此为借口不开展工作),认识不到位,业务指导部门在某些方面准备不足导致指导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正是第二轮修志工作管理优化的对象,是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的着眼点。
二、树立新的管理理念,是优化方志管理的“主渠道”
(一)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树立科学发展观
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当前,我县史志工作存在着思维模式落后、观念僵化、视野狭隘、知识储备陈旧、精神风貌上安于现状等问题;从管理层讲,史志工作者头脑里的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如:把这项工作简单理解为编写一本书,不是一项事业;把这项工作当作临时性工作,没有长期的规划与安排;把这项工作当作摆不上桌面的“支流工作”,不给予应有的地位和重视;把这项工作看作是完成上级交给的一项任务,没有既要创造历史、也要书写历史的责任心。这些都是影响第二轮修志事业发展空间和生命力,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保证整个史志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优化方志事业管理的逻辑起点。
(二)树立大局观念,明确事业的奋斗目标,确定管理的努力方向
面对这项工作,如果仅局限在事业的内部考虑问题,就事论事,事业就会出现后劲不足、难以持续发展的状况。首先必须认识大局——方志生存的大环境。志书是时代的产物,必须反映当时的广阔社会,体现时代精神,并以当代的理论和观念去阐释历史,为现实服务。因此第二轮修志要立足时代的制高点,突出反映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反映20多年来思想解放、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特点。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指出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这给史志事业提出了崭新的命题:如何给自己定位、定向,如何写下自己最为光彩的一笔。其次要在经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全方位地审视地方志工作,在不同文化形态相互激荡的现实中思考地方志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发展战略中考察地方志工作。这样看问题才有助于提高地方志的思想品位和宏观含量。
(三)树立市场和效益观念
方志是文化资源,能否在文化市场中生存,要看它能否占到足够的市场份额。文化建设若与市场经济结合得好,其物质基础就相对较好,发展亦较好;远离了市场,就会被抛弃和冷落。首轮修志编纂周期过长,费用过大,投入与产出有较大落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计算行政成本,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对政府负责,还要面向社会,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要千方百计突出自己的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要加快编纂速度,增加志书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四)树立新的服务观念,改变工作作风
地方志内在的社会价值和作用已得到历史的证明。新时期,大部分修志人员忙于编撰,真正利用它为社会服务的局限性很大。随着社
一、优化方志管理,是地方志工作性质和时代的“主旋律”
(一)优化方志管理水平是地方志工作的本质要求
还修志本来的面目:“修志是政府行为,是在各级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下对地情、国情的全面调查”。编修新方志不仅是史志系统的事情,也是一项社会性极强的工作。它涉及到各行各业,需要百业支持和社会协作。一部志书,从总体设计到布置任务,从宣传发动到具体业务开展,再到出版发行与应用,每个环节都渗透着科学规范的管理要求。要确保这一工作的顺利铺开,应从大处着想,细处着手,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潜力。正如李铁映所说:“地方志工作涉及到政府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必须在当地政府的主持下,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提供必要的支持才能完成。”随着形势不断发展,地方志工作已经由传统的一本书修志活动转向了多个舞台服务于社会的综合性工作,由抱残守缺的僵化继承转向了超越传统的创新。工作的内涵与外延得到了科学的拓展:编修行政区域志、各类专志;编辑地方年鉴与专业年鉴;研究地情;收集地情资料与信息,开展地情咨询服务与宣传教育;研究地方史;整理旧志;推广地方志成果的应用;研究方志理论;建设方志队伍;开展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等等。更多的项目等待我们去制定规划,适时开展,等待我们的业务管理和指导水平有新的提升。为此我们不仅要把这些新事物纳入地方志工作的管理范围,更要从工作模式、技术手段和服务上探索改革创新之路,想方设法保护这些新的萌芽,为其健康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
地方志不同于一般的史书,而是一种有特殊体例的著述,是记述各地历史和现状的全面、系统、科学的官修地情书。志随政出,官修的性质决定着它必须有极强的权威性。它对地情的调查、分析、记述、评价和定论,不是代表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单位的看法,一旦出版,就代表着政府的态度和认知水平,传达的信息应反映出政府的执政能力及效果,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政务公开、透明的一个窗口。这种自我认定与总结,要客观、严谨,不可不慎。因此,每个主管部门都要加强宏观管理,严格把关,把这项政治任务做好。同时,方志的地方性要求从管理的角度不断创新,探索出既有特色又适合自身的工作模式。地方志工作要干出地方特色。中央虽有统一的规定,但大都是业务上的宏观指导,对各地如何组织开展工作没有具体的意见。各个地区条件不同,历史传统有差异,别人的经验只能借鉴或激发自己的工作灵感,不能照搬,应结合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工作的运行模式。
(二)地方志工作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全面提高方志工作水平
当前社会处于各种事物更新换代、高速发展变化的进程中,世界进入了高科技、智能型的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管理结构、阶层结构和人民生活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任何一种文化形式想要不落后于时代,就必须全方位地吸纳时代精神,与时俱进。首轮修志工作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政府或行政主管部门一纸公文就可展开。但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发生转变,行业变化很大,消亡的、合并的、新增的部门剧增,一些原本有行政职能的单位变成了行业协会,再由他们牵头组织,在影响力上就会大打折扣。再按原来的“管什么,写什么”的原则去开展工作,就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同时物质世界的发展,要求志书的指导思想、编纂理论、组织方法、内容结构、体例和技术手段也要与时俱进。这些都给地方志工作的行政和业务管理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
首轮修志给我们留下了可继承的工作体制:“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主编负责制,总纂制等。但也存在管理不到位(如经费的规定,仅有笼统的要求,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些省、市驻地方单位就以此为借口不开展工作),认识不到位,业务指导部门在某些方面准备不足导致指导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正是第二轮修志工作管理优化的对象,是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的着眼点。
二、树立新的管理理念,是优化方志管理的“主渠道”
(一)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树立科学发展观
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当前,我县史志工作存在着思维模式落后、观念僵化、视野狭隘、知识储备陈旧、精神风貌上安于现状等问题;从管理层讲,史志工作者头脑里的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如:把这项工作简单理解为编写一本书,不是一项事业;把这项工作当作临时性工作,没有长期的规划与安排;把这项工作当作摆不上桌面的“支流工作”,不给予应有的地位和重视;把这项工作看作是完成上级交给的一项任务,没有既要创造历史、也要书写历史的责任心。这些都是影响第二轮修志事业发展空间和生命力,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保证整个史志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优化方志事业管理的逻辑起点。
(二)树立大局观念,明确事业的奋斗目标,确定管理的努力方向
面对这项工作,如果仅局限在事业的内部考虑问题,就事论事,事业就会出现后劲不足、难以持续发展的状况。首先必须认识大局——方志生存的大环境。志书是时代的产物,必须反映当时的广阔社会,体现时代精神,并以当代的理论和观念去阐释历史,为现实服务。因此第二轮修志要立足时代的制高点,突出反映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反映20多年来思想解放、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特点。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指出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这给史志事业提出了崭新的命题:如何给自己定位、定向,如何写下自己最为光彩的一笔。其次要在经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全方位地审视地方志工作,在不同文化形态相互激荡的现实中思考地方志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发展战略中考察地方志工作。这样看问题才有助于提高地方志的思想品位和宏观含量。
(三)树立市场和效益观念
方志是文化资源,能否在文化市场中生存,要看它能否占到足够的市场份额。文化建设若与市场经济结合得好,其物质基础就相对较好,发展亦较好;远离了市场,就会被抛弃和冷落。首轮修志编纂周期过长,费用过大,投入与产出有较大落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计算行政成本,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对政府负责,还要面向社会,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要千方百计突出自己的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要加快编纂速度,增加志书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四)树立新的服务观念,改变工作作风
地方志内在的社会价值和作用已得到历史的证明。新时期,大部分修志人员忙于编撰,真正利用它为社会服务的局限性很大。随着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抓好方志行政与业务的管理
点击下载
上一篇:用科学的灵魂加快发展竹溪下一篇:强化特色产业支撑 建设百里产业长廊
本文2010-03-11 17:18:56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4750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