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竹溪人大五十五年风雨兼程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0-03-11浏览:2316下载272次收藏

今年是竹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五十五年。认真回顾总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对于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提出的“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竹溪人大加强法律监督,贯彻实施宪法、法律、法规,在塑造现代法治社会的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权力角色。五十五年间,在发展经济、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法治水平也不断地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演绎出民主法治建设超脱思维、超速谋划、超前发展的里程碑。

1954年6月22日,竹溪人大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调会议共同纲领》召开了第一届竹溪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同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标志着我县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政权制度建设全面确立。1968年1月至1978年9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砸烂了公检法,社会处于茫然状态,人大工作步履艰难、限于被动。在如此声势大时间长的政治动乱中,人大始终坚持依法律为依据与左倾错误相抗衡,最终走出了一条符合竹溪人大实际的发展之路。经过五十五年风风雨雨的发展历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建立逐步走向完善,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为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一是民主监督制度日趋完善。建立健全了党政机关与公务员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政务公开制度得以推行,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得以有机结合,完善了重大事项和重要干部决策程序,实行述职述廉工作报告制。二是法治政府已经形成。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相继出台,加快了我县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的步伐。三是民主制度得以健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地方权力的职能,加强了法律监督、工作监督、重大事项决定权和人事任免权,推行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律化。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竹溪人民的共同愿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一项适合竹溪县情、具有竹溪特色的制度,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楚溪大地,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今天蓬勃发展的局面,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竹溪客观规律的深化认识、正确实践的结果。

五十五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全县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对竹溪事务领导的有效途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什么时候重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社会主义民主就比较充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比较顺利。

五十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瞬间。但对我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言,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五十五年历史的启示归结到一个真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功效,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县有机统一起来。竹溪县人大及常委会五十五年功不可没,为竹溪民主法治建设导航远征,从第一届至第十六届人大及其常委会累计组成人员369人。其中:第一届至第四届是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设主席及其组成人员74人(第一届至第五届设人民委员会)。第六届、第七届文化大革命期间设革委会组成人员85人。其会议召开时间和主席、主任分别是: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届次、时间、职务

届 次

会 议 召 开 时 间

主  席

主 任

第一届

1954.6--1956.11

李荣久

 

第二届

1956.11—1958.4

李荣久

 

第三届

1958.4—1962.4

李荣久

 

第四届

1962.4—1963.8

崔一民

 

第五届

1963.8—1966.1

王 佐

 

第六届

1966.1—1968.1

王锦魁

 

第七届

1968.1—1978.9

 

尹新芳

第八届

1978.9—1981.1

 

吴运隆

第九届

1981.1—1984.11

 

王正东

第十届

1984.11—1988.1

&n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竹溪人大五十五年风雨兼程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