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试析农村劳务输出的利弊与对策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0-03-11浏览:2748下载194次收藏
    劳务输出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广义的劳务输出,泛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为了当前或预期的利益所发生的空间转移。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劳动力不断流动、不断从此地向彼地输出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不满足于贫穷落后的人们为了改变自己环境,而到异地寻求自我发展机会的历史。任何新生事物发展的过程,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命题。由此,劳务大军的兴起与输出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自然有它强大生命态势的一面,也有它不可避免不足的一面。因此,将现行劳务输出其利弊与对策试析如下: 
    一、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利弊分析
  (一)有利的方面
  1、增加了农民收入。近年来,农民收入的增长来自劳务报酬的增长呈现逐年大幅度增长态势,劳动力转移收入成为近些年来农民增收的亮点。 
   2、推进了城镇化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特别是一部份农民在城镇“安家落户”之后,工作生活在城镇,促进了城镇消费需求的大幅度增长、城市基础设施的大幅度增加、城区建设规模的大幅度扩张,由此推动了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也为破解中国城镇化这一难题开拓出了一条新路。 
  3、推动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而且对输出地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样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竹溪外出务工者有相当一部分走上了回乡创业道路,主要创办工商企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如竹溪县正在兴建的百万吨水泥厂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投资商陈显立是竹溪县龙坝乡人,他就是在外挣钱回家乡创业,在建水泥厂总投资2.3个亿。目前,像他这样在外挣钱,回乡创业的人士还有很多,为家乡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4、为农村培育和锻炼了人才。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而较低的劳动力素质则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快和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转移就业正是培育和锻炼农村劳动力的一所大学校。使在外的“打工仔”、“打工妹”回到农村时,带回的不仅仅是打工收入,更重要的是带回了先进的科学文化与城市文明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农民更加关注市场信息动态,更加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等,无形中推动农村社会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现代文明转变。
  5、为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和契机。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尚不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巨大冲击。诸如对传统的户藉制度、土地承包制度、分配制度以及城乡分割、地区分割的格局都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同时也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条件和契机。   
    (二)不利的影响
  1、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就业,留在家的主要是老、弱、病、残、妇女和儿童,俗称“三八六一九九”部队,这些人员显然难以支撑起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任。大量农村青壮劳力外出,使得部分地方强壮劳力紧缺,不仅一些新的农田水利建设无人干,就连原有的水利设施都无力维护。相继就出现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难,农村高素质人才日渐缺乏。   
    2、对子女教育和成长的影响。多数农民工子女留在当地农村,成为“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直接关心、教育,他们与其他同龄人相比,无论在身心健康方面还是在学习成绩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中,80%左右都是隔代抚养,由于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孩子容易产生胆小、自卑、孤僻的性格,对孩子不正当的行为既难以发现,更难以管束,久而久之则形成孩子的“道德真空”,影响其成长。同时也给学校和社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试析农村劳务输出的利弊与对策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