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准确把握统计内涵 着力提高数据质量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0-03-10浏览:2609下载227次收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日益广泛,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关注更多,要求更高。同时,统计所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传统统计方法下的统计数据质量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各界对统计数据的需求,有必要对统计数据质量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究。

    一、正确认识统计数据质量的内涵

    传统的统计数据质量仅仅指其准确性,通常用统计估计中的误差来衡量。但随着统计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统计数据质量”的概念在不断拓宽。从iso关于质量的定义出发,把用户的需求作为衡量统计数据质量高低的首要因素,那么可以把统计数据质量定义为“影响统计数据满足用户需求的特征”。但由于用户多种多样,且其对统计数据的使用目标也不一样,从而对统计数据质量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上述定义还不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概念。但从这个定义出发,充分考虑不同用户的需求,可以提出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统计数据质量概念,那就不仅仅是指准确性了。具体来说,统计数据质量包括统计数据的内容质量、表述质量及约束标准这三大方面。

    (一)统计数据的内容质量

    统计数据的内容质量是统计数据最基本的特征,它包括相关性、准确性与及时性。一旦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统计数据就失去了转化为信息的性质和基本作用。因此,这三个特征也可称为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特征。

    (二)统计数据的表述质量
  
    对统计数据质量来说,仅考虑其内容方面的质量是不够的。统计数据需要表述,特别是将某个统计数据同其他相关统计数据相互联系地加以表述时,要考虑表述的质量问题。比如单个数据的内容是正确的,但表述不清晰、不充分,就会影响整套数据的质量,甚至引起误解。所以,统计数据质量必须考虑其表述质量。统计数据的表述质量包括可比性、可衔接性和可理解性。
  
    (三)统计数据的约束标准

    在实现统计数据目标的过程中,除了注意统计数据的内容质量和表述质量这两方面外,还必须注意以下两项具有普遍意义的约束标准,这也体现了统计数据的质量特征。
  
    1.可取得性
  
    可取得性是指用户从统计部门取得统计数据的便利程度。对于有用的统计数据,用户必然要考虑:能得到哪些数据,如何得到这些数据。因此,统计数据必须以一种用户能够使用(搜寻方便)而且能够负担的形式提供给用户。这要求提供统计数据时,必须列明用户从统计机构可以取得的统计数据内容,同时要应用先进便捷的统计数据服务方式,使用户取得数据更为便利。
  
    2.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统计数据的利用所产生的效益要大于提供该数据的成本。如果情况相反,则提供这种数据对提供方和使用方来说都是不值得的。虽然目前统计数据的效益和成本特别是前者不容易准确地计量,但是,保持这样一种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十分必要的。这要求在统计数据的其他质量不受大的影响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统计数据的生产费用,提高效率。

    二、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原因

    从统计数据质量的涵义看,统计数据质量性质的八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而非彼此完全独立。因此衡量单个或一整套统计数据产品质量的高低,可以从定义中涉及的“八性”综合考虑。据此分析,我们认为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有:

    (一)统计体制影响,导致统计数据失真。

    尽管我国《统计法》及其统计条例和处罚办法已颁布近二十年。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从上到下层层实行目标考核,而统计人员的人事权在企业或当地政府,统计员待遇不高,监管机制又不健全,上级统计机构不能实行有效的管理,干好干坏一个样,因此基层统计员尤其是乡镇统计员往往不是考虑怎样把统计数据搞准,而是首先考虑上报多少统计数据才能完成当地政府目标任务,让领导满意。因此,在基层统计工作中,统计制度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二)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薄弱,影响统计数据质量。

    1、基层单位对统计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基层单位(特别是乡镇)开展统计工作所必需的经费和办公条件(计算机等)不能保证,统计人员专职的少、兼职的多。统计岗位形同虚设,统计人员兼多项工作,统计只能算是附带性的工作,使统计人员不能专心搞统计,造成部分统计人员虽然在统计岗位上工作多年,但仍是对统计业务一知半解,不能熟练掌握搞好统计所必须的知识,难于按要求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准确把握统计内涵 着力提高数据质量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