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改革乡镇统计管理体制 确保统计源头数据质量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0-03-10浏览:2836下载279次收藏

    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乡镇是我国统计数字来源的基础,是统计数据采集工作的源头。乡镇统计数字的真实与否、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总量统计。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工作是提高农村统计数据的关键所在,只有源头数据准确可靠,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可信。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乡镇统计工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统计人员兼职过多、不堪重负; 二是统计队伍不稳定、变动频繁; 三是统计工作经费不足、工作任务难落实; 四是统计法制观念淡薄、统计监督乏力。五是办公设施简陋,办公手段落后等。如何确保统计源头数据质量?怎样改革乡镇统计管理体制?笔者细探如下:
    
    一、乡镇统计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现行的统计体系是由政府统计、部门统计、乡镇统计及事业、企业单位统计四块构成。其中:政府统计很正规,部门统计也相对正规,企事业单位统计也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管理的不断加强,统计业务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存在问题最多、工作难度最大的就是乡镇统计这一块。
    
    (一)乡镇统计人员兼职过多,不堪重负。由于乡镇特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统计员一人兼数职的现象比较普遍,不少乡镇统计员还兼任其它工作,如驻村、经济管理、招商引资、安全监督、农税、民政、办公室等,做本职工作的精力与时间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乡镇统计的工作量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原来的乡镇统计是单纯的农业统计,而现在除农业统计之外,还要承担工业企业抽样调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抽样调查、限额以下商贸业抽样调查、第三产业抽样调查,还要承担人口抽样调查及各种大型的普查(如经济普查、农业普查、人口普查等)。乡镇统计人员工作任务重,报表的时间性强,势必影响到从事其他创收工作的时间,而统计工作又不能直接创收,致使工作量大、任务重的统计人员比其他一般乡镇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差,形成了“倒挂”,严重挫伤了乡镇统计人员精心工作、钻研业务的积极性。
    
    (二)统计队伍不稳定、变动频繁。由于统计工作不能直接创收,因而被乡镇领导误认为是兼职工作,所以,专职统计人员很难固定,造成乡镇统计人员能连续从事统计工作两年的很少。有的统计员刚刚熟悉业务就又要被安排从事其它工作,而新接手的统计人员又因为素质差或一时难以接受如此繁重的工作任务等原因而退却,致使一个乡镇在一年内调换多个统计员,不利于统计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统计工作经费不足、工作任务难落实。在我县,乡镇统计机构在以前的机构改革中是没有专设的,乡镇统计站从2004起逐步恢复,由于该机构还没有编制,办公经费也就无法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统计工作产生的经济效益是隐性的、长远的,它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加上多数乡镇本身的财政十分困难,导致乡镇统计机构经费紧缺,少数统计人员连报送报表的差旅费和必要的电话费都无法保证。
    
    (四)统计法制观念淡薄、统计监督乏力。一是随着对乡镇领导政绩考核的日益重视,乡镇领导一般年终才会对统计报表和统计数据分外关注,想方设法打探、对比考核排名情况,乡镇统计员则不得不遵从乡镇领导的意思,乡镇统计报表数字于是成了可随意调整的“橡皮数字”,要多少有多少,盲目攀比,县、市、区统计局由于工作繁忙,也不能对各乡镇一一检查,导致一些数据失真。由于乡镇统计也属于政府统计的一个组成部门,按现行《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改革乡镇统计管理体制 确保统计源头数据质量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