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统计制度中贷款类统计指标的缺陷分析及建议
贷款类统计指标所反映的数据变化是各级人民银行分析经济金融运行,提供决策参考过程中的重要基础。但是,当前金融统计中贷款类统计指标设计存在诸多问题,未能全面和直观地反映贷款业务情况,数据使用效率亟待提高。我们结合工作实际,重点分析当前贷款统计指标体系缺陷,并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提出改进意见。
一、当前贷款类统计指标存在的缺陷
(一)统计指标设计不合理。一是指标过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深入,当前的部分贷款类统计指标在设计上与已无法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如“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的“中长期贷款分类”按照贷款类型划分为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其他三类,与银行当前发放贷款以项目和期限划分的实际情况存在矛盾,因此,银行在上报统计数据时,将无法准确归集的数据全部计入其他类,造成“其他中长期贷款”占比较大,未能清晰地反映中长期贷款结构情况。再如,“本外币贷款分类统计表(按注册类型)”与“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设计按企业类型分类的“集体企业贷款”、“联营企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等指标明显与当前的企业现实类型不相符,既增加了银行工作量,又不能准确实现对贷款的细分。二是指标繁复。例如“人民币信贷收支表” 中“短期贷款”按双重标准分类,既有行业划分的信贷指标,如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又有按企业所有制性质划分的信贷指标,如三资企业贷款、私营企业贷款,在各项分类指标中未形成校验关系,造成银行统计数据容易出现重复、疏漏。三是指标重复。例如“本外币贷款分类统计表(按保证形式)”属于风险控制类数据,在银监部门的数据统计中已有反映,造成银行重复报送。
(二)统计指标设置不协调。一是本外币统计指标设置不协调。当前的“外汇信贷收支表”中对“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的明细分类指标主要是以境内、外贷款作为标准,与“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不一致,在进行整体贷款结构数据应用与分析时,无法准确把握贷款的投向情况。二是月报与季报统计指标设置不协调。当前,月度报表与季度报表的部分贷款类统计指标存在重叠现象,例如 “本外币贷款统计表(按行业分类)”在月度、季度报告中重复报送,造成银行工作量无谓增加。三是金融统计与银行核算不协调。银行信贷部门在统计项目设置和分类时不是
金融统计制度中贷款类统计指标的缺陷分析及建议
本文2010-03-10 15:26:17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46948.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