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推进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研究思考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0-03-01浏览:2972下载284次收藏

    提要:文章对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必要性、重要环节等相关内容的分析,并以“三个中心一体化”为突破口,推进社会建设与管理的实践探索。   
   在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和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推进社会建设与管理是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由之路

  (一)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历史性课题
  执政基础是执政党执政的根本,是执政党赖以执掌国家政事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等多方面基础的总和。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六中全会又从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的高度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更是在表明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的情况下,重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如何遵循执政规律,不断探索和改进党的执政方式,是执政党长期保持先进性和生机活力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认真把握新时期执政基础的新变化, 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基础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稳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推进社会建设与管理对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建设与管理对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重要性的凸现,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必然。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成份多元,思想观念多元,利益需求多元,社会结构日趋多元,使执政社会基础的社会各阶层发生了重大分化和重新组合,对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阶级基础是党产生、发展所直接依靠的阶级力量,群众基础则是党所代表和依靠的广泛的社会力量。
  提高社会建设和管理能力,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又一次严峻考验。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他们在相互关联中共同承担着建设社会和管理社会的神圣使命。通过推进社会建设与管理,能够建立健全社会整合机制,调整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各种社会力量的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把阶级基础的先进性和群众基础的广泛性结合起来,对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是推进社会建设与管理的重要途径

  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要从执政方式的转变入手,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要从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入手。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而现实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七大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转变地方政府的管理理念、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政府职能归结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是经济领域宏观调控的主体,而在社会建设和管理领域,政府同样也是提供社会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主体。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的步伐,改进管理方式,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把政府原有的某些直接管理经济的职能弱化或转移出去,同时承担和强化促进社会建设与管理的职责。

  (二)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是推进社会公共治理,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
  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进行公共行政管理改革,改革的核心是降低政府管制,推进社会的公共治理。透过西方的公共行政管理改革,进一步印证了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质是管理理念的变革,管理职能的调整,管理方式的改变。推进社会公共治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点内容和主要举措是健全社会管理格局,要在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在党的统筹领导下,政府与市场分工明确、上级政府与基层政府分工合理、各类社会组织服务功能完善、社会各阶层各尽所能的互补型网状结构,更好地适应社会结构转型的需要。新时期,政府在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任务艰巨,难度加大。

  (三)目前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误区。当前,政府对自身角色定位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管理的管制者而非服务者。二是作为公共服务生产者的角色过重,而作为安排者和监管者的角色弱化。
  2、权力本位。由于思维的固化和体制的惯性,目前的政府管理方式和制度仍然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资源配置主要由政府来主导和决定,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管,权力本位意识仍然比较强。
  3、制度缺失。政府职能的转变虽早有要求,但尚未建立起科学、有效、制度化的运行机制,政策不完善、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清晰、效率不高、监督不够的现象仍然存在,反映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执法协作等方面都比较突出。
  4、载体空位。各类社会组织无法承接政府转移的相关职能,影响了公民社会的建立。

  三、推进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的重要环节

  推进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要善于从众多头绪中理出思路。为此,东城区专门成立了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课题组,明确了推进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的五个重要环节。

  (一)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的统筹领导,是推进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的核心
  党与社会的关系,是党如何动员和整合社会资源以增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问题。党必须通过自身的强大组织力量和作用,与社会建立密切而协调的关系。当前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需要从党的基层组织入手,特别要关注的是社区党建和“两新组织”党建。
  一是社区党建。在社区居民民主自治程度不断扩大、民主自治领域不断扩展的情况下,要找准与自治组织工作的结合点,改变传统的组织设施,让党的组织渗透到各个民间团队中去充分发挥作用。建立起完善党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和党组织指导自治组织、自治组织联系群众的两个有机链条。
  二是“两新组织”党建。随着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涌现出各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要通过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对其实现引导、教育和管理,在他们中间培养骨干,逐步把党的组织建立起来,并形成有效运转。
  党委要发挥统筹兼顾、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积极研究、科学谋划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着重解决方向、战略、体制、规划、政策、定位问题。要在完善社会管理中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创建新型党建模式,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二)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是推进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的关键
  着眼于政务服务,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承担起为市场和企业、公众提供服务、协调社会秩序的角色,要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一是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既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所以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转变是否合规到位。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关键所在。

  (三)促进民间组织发展,推进多元治理,是推进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的支撑
  据民政部统计,截止2006年底,全国共有民间组织35.4万个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推进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研究思考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