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街道党工委书记科学发展观讲课稿

栏目:动员讲话发布:2009-12-30浏览:2320下载140次收藏

坚持科学发展观  引领我们走向光明  
主讲人:解放路街道党工委书记  辛绍河  
一、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演变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最早提出是在1999年3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两会”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2003年4月10日到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非典疫情非常严重的时期,视察广东时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003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抗击非典总结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科学概念,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第一次见诸党的全会文件是在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中共中央十六届一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上。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之后的理论延伸,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体现,是共产党六十年执政实践的需要,同时在贯彻落实过程中也要反观自照,去经受实践的检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逐步自我完善。  

一次,一个酒会上,一个美国记者问毛泽东,“你们中国能够成立到发展至今有什么经验吗?”,和众人想象中的长篇大论不一样,毛泽东就两个字:经验。微言大义,我们从中能够理解到许多,有一点就是党执政60年的思想建设的逐步完善、成熟,包括毛泽东思想能够被纳入党章。这些都为我党执政的思想体系建设锦上添花,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打下了夯实了基础。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政治多极化:二战以后,各国的力量,特别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力量的消长,逐渐形成美苏两极对立的冷战格局。1989年的东欧剧变,继而引发的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时代的结束,以美国和原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为特征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出现了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总体看来,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我们也必须把握局势,时刻保持警惕。因为政治多极化之后不见得是美、俄两大对峙阵营实力的削减,透过表象,我们可以发现尤其是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约阵营依然是伸着魔爪到处猎食,远的不说,单看东亚地区。朝鲜,一个非常贫穷国家,我去过,用手机的人都很少,但正因为穷,所以抓住一切可以挣钱的机会,一次一个美国记者到朝鲜去密探核武器藏匿地,结果被逮着了,准备抓去坐牢,不巧的是克林顿知道了这个消息,于是密电李明博,想私了,李明博也不傻啊,你美国虽然强大但毕竟理亏啊,再说了也不能乱欺负人不是,于是提议了许多贸易方案,来吧,咱谈判,你要人我要钱,谈判会开了三天,终于解决,美国提供了总额为几千万美元的交易计划,但美国收获的可不仅仅是对人权维护的美誉,更多的是对朝鲜核武器实力的掌控。之后,美朝关系微妙,朝鲜对美国不仅少了份敌视反而多了种依赖。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朝鲜是一个意识形态很极端的国家,于是不知觉中成了美国的代罪羔羊。当年李明博被问及核武器问题会不会危及美国时讲,我们的射程没那么远,只能往西打。不言而喻,朝鲜是对中国威胁最大的国家。韩国,就不用说了,美国的邦国。日本,也不用提了,美国的走狗。另一个关键国家是印度,一个民族纷争持续不断,也是人口仅次于中国的国家。我们两个国家有着相同的被殖民化的经历,但印度选择了美国,我们选择了自己。印度近几年军事实力增强不少,而且不停叫嚣要对中国复仇,包括印度屯兵中印边界,把我们的南藏地区划入他们的版图。这些都是中印关系恶化甚至有可能激化的信号,所以我国政府也比较关心这件事,拨款修建了青藏铁路,这不仅仅是对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也是对中印之战的未雨绸缪。因为有了铁路,我们就可以源源不断的运送战备物资,确保国家安全。据不完全了解,中国政府已于中印边界驻扎了近一半兵力。中印关系,剑拔弩张啊!纵观朝鲜、韩国、日本、印度,皆已成为美国在东亚地区的代言人,可见一斑,中国的国际局势是相当恶劣的。因而,21世纪头二十年将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挑战期。  

经济全球化:伴随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特别是高科技、金融、信息三大要素的普及,现在已出现了一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影响越来越大,谁也不可能关起门来搞现代化建设,不可能回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激烈复杂的国际竞争。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参与这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既要充分利用其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来发展自己,又要清醒认识和及时防范其中可能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和风险,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当今世界,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真对待新技术革命给我们的挑战和机遇,顺应潮流,乘势而上,把我国的科学技术搞上去,把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搞得更好。   

世界新形势带来的挑战:我国生产力状况总体上还很不发达,在经济上、科技上赶上发达国家的难度还很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西方敌对势力正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二)国内背景  

 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一,在经济增长方面,破天荒地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1979年-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比1953年-1978年年均增速6.1%要高出3.7个百分点。2008年,我国gdp达到4.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2003年-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3.8%,居世界第二位;2007年达到16%,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20%,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位。  

第二,在就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从总的趋势看,不仅控制了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上升,而且在2003年-2007年连续6年实现了失业率的下降。197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3%,2003年下降到4.3%,2007年下降到4.0%。有学者估算,改革以来农村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约有3亿人左右。到目前为止,有1.2亿人已转移到乡镇企业,有1.1亿人已进城务工。  

第三,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1978年-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378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4140元;二者分别增长了39.1和20.9倍。1978年-200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2.5亿下降到1487万人。1978年-2006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6.7平方米增长到27.0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由8.1平方米增长到30.7平方米;二者分别增长到了3.0倍和2.8倍。  

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经济总量大,但人均水平低。以gdp为例,我国gdp总量很大,2008达到4.3万多亿,排名世界第3位,可是我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街道党工委书记科学发展观讲课稿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