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10—2012年县域经济发展三年方案

栏目:策划方案发布:2009-12-28浏览:2276下载258次收藏

xx县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方案(2010—2012年)  
      为了全面落实我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任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此方案。  

一、基本情况与发展现状  

(一)现实基础  

xx县是xx省边境县份之一。全县总面积32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8.3万亩,年平均气温3.2-3.8℃,平均降雨量488—543毫米,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现辖8镇3乡,123个行政村,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9万人。xx物产丰厚,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达34亿吨,是原煤炭部确定的全国1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年产原煤400万吨。有金、铜、铁、铂、钯、镍、铝、石墨、莹石、水晶、石灰石、大理石、粘土等矿藏25种。全县共有大小河流9条,平均年径流总量4.34亿立方米。xx交通便利,距省城xxx500公里,距xx镇、xx、xxx三个口岸分别为100公里、230公里和250公里,距xx市区15公里。xx机场在境内即将通航,为xx进一步扩大开放打开了一条便捷的空中通道。  

(二)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省、市的重大工作部署,抢抓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开拓创新,务实苦干,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54亿元,同比增长11.2%。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36918万元(不含基金),同比增长36.9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488万元,同比增长20.05%。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6亿元,同比增长2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3亿元,同比增长15.9%。  

──农业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通过坚持不懈地抓农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以水稻、玉米、大豆、烤烟、万寿菊为主的县域特色产业。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30万亩,经济作物面积18万亩。  

──县域工业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户,资产规模13.1亿元,初步形成了以煤化工、电气热、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医药药材、新型建材、粮食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格局,工业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9%。  

──城乡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城区建成面积已拓展到6.4平方公里,城区道路长度增加到 41594米 ,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光缆覆盖率达到100%。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1.98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3.8平方米,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87.1%。自来水普及率城镇达到92%,农村达到56.4%。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447.696公里。水泥公路通村率达85%,通乡公路实现100%水泥路面目标。  

──经济发展活力日益增强。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开放开发步伐明显加快。全县私营企业达到        

348户,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47.2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7.8%,财政贡献率为75%。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先后荣获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防震减灾先进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等30余项国家和省市级荣誉称号,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有着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机遇与挑战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加速,世界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结构调整和稳定增长期,有利于我县更大范围地利用国际市场、资本和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更快发展。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重化工业产品市场空间增大,这为我县这个资源相对富集、能源充足、生态良好的县份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市场机遇。特别是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继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支持,我省推进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这些都是我县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但也要看到,我县基础较为薄弱,经济总量小、财力不足,农业产业化程度和城镇化水平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等,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我县县域经济发展。今后三年,我省将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各县(市)发展竞争将日趋激烈,发达县(市)在资金、技术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对xx的发展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2010—2012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xx县全面提升发展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后三年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打造煤电化强县,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推动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原则  

1、坚持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原则  

根据资源、产业特点以及区位、政策、环境等因素,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生态、绿色特点,培育特色经济,推进资源的深度广度开发,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统筹县域协调发展,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产业格局。  

2、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原则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积极协调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加快转变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坚持拓展发展空间原则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并举措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吸引外资,拓展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带动项目建设,促进结构调整,实现自主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  

4、坚持重点突破原则  

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打造xx优势。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提速的载体,突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在重点突破的同时,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积蓄发展后劲,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能循环、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  

5、坚持以人为本,保证人民群众利益原则  

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搞建设,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  

(三)发展目标  

2012年,我县将发展成为农业现代化特色鲜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服务体系辐射功能增强、社会保障体系完备、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农业大县、工业强县。  

1、经济发展指标  

生产总值达到80.6亿元,年均增长10%。由县长xx、副县长xxx负责,统计局牵头,经济计划局、农委、教育局、卫生局等部门实施。  

财政全口径收入实现62919万元,年均递增15%,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4370万元,年均递增12%。由县长xx、副县长xxx负责,财政局牵头,国税局、地税局负责实施。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2.6亿元,年均增长25%。由县长xx、副县长xxx负责,经济计划局牵头,招商局、民营局、建设局、农委负责实施,统计局、各乡镇配合。  

2、经济结构指标  

招商引资达到2.55亿元,年均增长10.4%。由副县长xxx负责,招商局牵头,各乡镇、各委办局配合。  

工业增加值达到26.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32.6%。由副县长xxx负责,经济计划局牵头,民营局、统计局等部门配合。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增加值达到17.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1.5%。由副县长xxx负责,民营局负责实施,统计局配合。  

   3、社会发展指标  

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其中,就业率达99%,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均达100%。由副县长王素负责,劳动局负责实施,社区配合。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45‰以内。由副县长吴公男负责,计生委牵头,各乡镇、各部门负责实施。  

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由副县长吴公男负责,广播电视局负责实施。  

4、生态环境指标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每年降低5%。由副县长xxx负责,经济计划局牵头,统计局及相关部门配合。  

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完成省市下达的减排指标。由副县长赵醒负责,环保局负责实施。  

农村安全用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由副县长沈涛负责,水利局负责实施,各乡镇配合。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2012年,力争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32.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37元,年均增长6%,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 5万人。畜牧业产值达到11.2亿元。  

1、推进农业基地建设。建立绿色无公害水稻生产区、旱作农业生产区、绿色瓜菜生产区、规模和特色养殖区。粮食总产稳定在 5亿公斤 以上,绿色食品面积达到24万亩,实现销售收入3500万元。  

2、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通过组织实施科普之冬、 “村村大学生计划”工程,提高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的科技水平,重点推广优质水稻、大豆、玉米种植的高效实用技术。  

3、发展农业产业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2010—2012年县域经济发展三年方案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