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领域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卫生 人力资源 开发
当前,卫生人力资源开发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各国无不根据各自国情,制定卫生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战略与规划。在我国,为了科学地规划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层次结构比较合理、适需而又合格的卫生人才,必须重视下列相关因素及其发展趋势的预测。
一、人口急剧增长
90年代,我国面临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每年将新增加人口1600万,到本世纪末,人口总数可能突破13亿;同时90年代又是人口迅速老龄化的10年,到200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1.3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根据世界银行预测,中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可能以30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到2040年,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将达到1/4左右。在人口持续增长与加速老化的情况下,将对卫生人力有更大的需求。
二、医学模式转变
20世纪以来科技的新发展,开辟了以电脑和核能为主导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时代。现代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迅速改善和提高了社会劳动、营养、卫生保健的条件和要求,使人类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重大变化。一些由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的死亡率逐步下降;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的心、脑血管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已成为人类发病致死的主要因素。1989年,恶性肿瘤占疾病死亡人数的21.4%;脑血管疾病占死亡人数的20.94%;心血管疾病占死亡人数的15.7%。因此,在健康与疾病问题上,医学已经不能停留在生物模式上,而必须把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特性结合起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卫生保健实践,探索健康与疾病关系,提出其防治办法。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促使医疗服务由临床治疗扩大到预防和康复治疗;从生理治疗扩大到心理治疗;从治疗个体扩大到预防群众;从单纯技术服务扩大到生物、心理综合治疗和社会化服务。为适应卫生服务模式变革的需要,应依据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方针,制定卫生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三、卫生保健消费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卫生保健消费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主要是;从单一的医疗消费结构向预防、医疗、保健复合型消费结构转变,消费系列由医疗、预防、保健变成预防、医疗、保健;由限制性消费结构向疏导型消费结构转变。现阶段,我国人民卫生保健消费总的趋势大致是:消费总量日趋增多,消费范围逐渐扩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趋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这些势必对卫生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卫生科技进步
7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的迅速发展,产生了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酶工程,推动了医学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期望值标准和健康意识,并诱发某些高技术医疗消费需求。必须遵循医学科技发展规律,建设卫生专业技术队伍,促进卫生事业更大发展。
基于上述情况,今后10年,卫生部对卫生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要求是:到2000年,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达到3.8人,每千人口医师数达到l.2~1.3人,其中城市为2.6人,农村为0.8人,为本世纪末以至下一世纪初准备卫生人才。
然而,我国地域辽阔,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卫生人力资源开发,应以解决农村卫生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卫生人员素质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卫生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问题。
在这方面,卫生部规划设想提出,农村卫生机构建设的任务和卫生人力开发目标是:县级卫生机构应能解决本县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成为全县医疗、预防、保健技术指导中心和人才培训基地;中心卫生院应能解决一般疑难病症,成为本地区医疗卫生工作的技术指导中心;乡镇卫生院应能解决一般疾病的防治和计划生育手术,担负本乡镇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任务;村卫生所主要负担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相应地,在卫生人员素质方面要求:县级卫生机构师级卫生技术人员应以本科、专科毕业生为主,业务科室有
当前,卫生人力资源开发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各国无不根据各自国情,制定卫生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战略与规划。在我国,为了科学地规划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层次结构比较合理、适需而又合格的卫生人才,必须重视下列相关因素及其发展趋势的预测。
一、人口急剧增长
90年代,我国面临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每年将新增加人口1600万,到本世纪末,人口总数可能突破13亿;同时90年代又是人口迅速老龄化的10年,到200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1.3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根据世界银行预测,中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可能以30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到2040年,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将达到1/4左右。在人口持续增长与加速老化的情况下,将对卫生人力有更大的需求。
二、医学模式转变
20世纪以来科技的新发展,开辟了以电脑和核能为主导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时代。现代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迅速改善和提高了社会劳动、营养、卫生保健的条件和要求,使人类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重大变化。一些由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的死亡率逐步下降;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的心、脑血管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已成为人类发病致死的主要因素。1989年,恶性肿瘤占疾病死亡人数的21.4%;脑血管疾病占死亡人数的20.94%;心血管疾病占死亡人数的15.7%。因此,在健康与疾病问题上,医学已经不能停留在生物模式上,而必须把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特性结合起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卫生保健实践,探索健康与疾病关系,提出其防治办法。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促使医疗服务由临床治疗扩大到预防和康复治疗;从生理治疗扩大到心理治疗;从治疗个体扩大到预防群众;从单纯技术服务扩大到生物、心理综合治疗和社会化服务。为适应卫生服务模式变革的需要,应依据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方针,制定卫生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三、卫生保健消费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卫生保健消费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主要是;从单一的医疗消费结构向预防、医疗、保健复合型消费结构转变,消费系列由医疗、预防、保健变成预防、医疗、保健;由限制性消费结构向疏导型消费结构转变。现阶段,我国人民卫生保健消费总的趋势大致是:消费总量日趋增多,消费范围逐渐扩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趋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这些势必对卫生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卫生科技进步
7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的迅速发展,产生了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酶工程,推动了医学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期望值标准和健康意识,并诱发某些高技术医疗消费需求。必须遵循医学科技发展规律,建设卫生专业技术队伍,促进卫生事业更大发展。
基于上述情况,今后10年,卫生部对卫生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要求是:到2000年,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达到3.8人,每千人口医师数达到l.2~1.3人,其中城市为2.6人,农村为0.8人,为本世纪末以至下一世纪初准备卫生人才。
然而,我国地域辽阔,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卫生人力资源开发,应以解决农村卫生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卫生人员素质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卫生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问题。
在这方面,卫生部规划设想提出,农村卫生机构建设的任务和卫生人力开发目标是:县级卫生机构应能解决本县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成为全县医疗、预防、保健技术指导中心和人才培训基地;中心卫生院应能解决一般疑难病症,成为本地区医疗卫生工作的技术指导中心;乡镇卫生院应能解决一般疾病的防治和计划生育手术,担负本乡镇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任务;村卫生所主要负担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相应地,在卫生人员素质方面要求:县级卫生机构师级卫生技术人员应以本科、专科毕业生为主,业务科室有
卫生领域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及对策
点击下载
上一篇:和谐社会论文:现视野下公民伦理精神及培育下一篇:温泉浴对人体的疗效
本文2009-11-05 18:33:35发表“城建环卫”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4006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