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乡镇2009-2012年山区综合开发总体规划
**镇是一个高寒冷凉山区乡镇,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及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我镇山区综合开发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缩小我镇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山区综合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云发[2008]22号)及中共永善县委关于对山区综合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开展调研的通知(永办发电[2009]14号)要求,结合**镇实际,特编制我镇2009-2012年山区综合开发总体规划。
一、基本镇情
1、自然地理概况
**镇地处永善西南部,介于东经103°35′—104°47′与北纬27°49′—27°51′之间。东与本县墨翰乡接壤;南接茂林、大兴;西邻黄华;北与水竹乡交界。幅员面积291.072平方公里。
境内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最高海拔米田村境内镜子山3189米,最低海拔是万和村境内柯榔村民小组540米,相对高差2649米,年降雨量992.3毫米,年平均气温12.1℃,年日照时数1240小时,无霜期189天。由于受立体气候影响,冷涝、干旱、春寒等自然灾害频繁。
全镇地势为东高西低。呈高台状南北向斜褶。岩层以石灰岩与玄武岩共生体为主,砂壤土为主要土壤面积,土壤深度22—32厘米,ph=6~10。
全镇位于五**山脉主峰之下,五**山脉把当地水资源切割成南北二个水系,南系汇集于梅家河、涂家沟流经墨翰,汇于洒渔河注入横江。北系则汇集到三道水小河和柯榔季节河,注入金沙江。年平均流量17000m3,其中雨季占77.4%,枯季占22.6%。因山高谷深,二半山以下地带缺水状况较为突出。
2、社会经济状况
(1)全镇辖14个村民委员会,246个村民小组。2008年末总户数9975户35689人,其中:农业户9765户35259人。分别占总户数人口的97.89%和98.79%。有汉、回、彝、苗、白、哈尼、羌等七种民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3人。
(2)全镇现有劳动力19068个,其中劳动年龄内17293人(男劳力8867个,女劳力8426人),外出务工人员7039人。
现有从业人员有1849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14707人占79.50%,从事二、三产业3792人占20.50%。
(3)耕地资源现状:
全镇共有总耕地面积48691亩,常用耕地面积39973.5亩,其中水田2562亩,旱地面积25625亩,25度以上坡耕地8718亩,林地面积195420亩,森林覆盖率为28.8%。牧草地241530亩,其中:荒草地面积70103亩。
(4)农业生产水平
**受立体气候影响,适应多种农作物生长,地方经济收主要依靠粮食作物、烤烟、绿色产业群和畜牧业等支柱产业,所以大力推广适用科技尤为重要,通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推广地膜玉米,洋芋高厢垄作,水稻旱育稀植,规格化套间种等很多适用科技,得到了群众认可。2008年,完成烤烟种植面积1941亩,粮食总产量1428.61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405公斤。
(5)农业服务科技体系基本建立,但是还很薄弱,目前镇农牧站共有25人,其中: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19人,高级工2人,职员3人。每1410个农业人口才拥有一个农技人员。
(6)200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为992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8234万元(农业收入4397万元;牧业收入3204万元;林业收入633万元);第二产业收入809万元,第三产业收入307万元,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为5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28元。
(7)畜牧业生产情况:2008年末,大牲畜存栏8240头(匹),肉产量288.6吨;生猪存栏27383头,出栏23002头,肉产量2012.3吨,羊存栏10374只,出栏5466只,肉产量118.25吨,家禽存栏28419只,出栏17815只,肉产量32吨。
(8)2008年,地方财政补助收入838万元,财政支出 838万元。
3、基础设施状况
(1)水利
全镇现有蓄水池56个,水窖426个,建有人畜饮水和烟水工程管网46.5km,有灌溉渠道36.8km,由于覆盖面积有限,二半山以下地区灌溉用水还相当困难。人畜饮水方面,至今还有9762人和7693头牲畜饮水困难。
(2)交通
省级公路横穿全境54公里,连接5个村28个村民小组896户,县乡公路45.5公里,连接墨翰、大兴。乡村公路62.6公里连接了南林、米田、狮田、新店、后山、黑寨、松田、官寨6个村委会。
(3)电力
全镇14个村民委员会,246个村民小组中已通电182个村民小组,目前尚有64个村民小组未通电。
(4)通信
通讯条件较为方便,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分别在镇内建有基站,移动电话达1500余部,程控电话达850余部。中国网通已在**建立基站,大灵通电话已向偏僻乡村延伸,目前已装机60余部,13个行政村已通电话。
(5)安居
全镇农户住房普遍为土木结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低。房屋亮化、院坝硬化、户间道路硬化率极低,群众出门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容村貌有待改善,至今还有300余户农户居住在茅草房、危房里。
(6)能源
在能源使用上,用上节柴灶和沼气池的农户还相当少,农户还普遍停留在传统的生火做饭模式下,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4、社会教育、文化、卫生事业
(1)教育事业
辖区内共有学校52所(其中中学2所),教师313名(小学207人,中学106人),学生6527名(小学5058人,中学1469人)。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小学、初中已全面落实“两免”,小学半寄宿制补助1686人,初中半寄宿制补助117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11%,巩固率为99.8%,辍学率为 1.33%,初中生毛入学率为95.72%,辍学率为 2.84%,
(2)社会文化事业
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但文化事业设施滞后,全镇有文化站1个,但没有文化活动设施。有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设立的广播站改建而成的电视接收差转站,因设备陈旧,导致功力不大,电视信号不稳。卫星地面接收器在通电的村组基本普及,电视收视率达53.2%。体育设施相对滞后,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
(3)医疗卫生事业
全镇有镇卫生院1所,**卫生院综合门诊楼建设顺利通过验收投入使用,医务人员20人,其中:中职以上职称1人,主治医师1人,护师1人,高级工1人,一般医务人员17人,病床20张。村卫生所6个,村医生32人。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山区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争取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高度重视山区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总体思路
立足镇情,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围绕一个目标(建设平安、和谐**),抓好两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集镇建设),解决三大难题(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实施四大战略(科教兴莲、温饱安居、增收致富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五个突破(畜牧业产值突破5000万元、外出务工收入突破1000万元、农村通电率突破100%、经济林果突破25000亩和二、三产业产值突破4000万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总体目标
通过2009—2012年全镇山区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使山区农业基础设施更加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具备一定的规模,全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开放型经济更加发达,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生活更加富足,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到2012年,全镇主要几项指标为:
——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7360万元,年均增长15%。
——粮食总产量达到1635.62万公斤,年均增长7%。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年均增长443元。
——人口自然增长率严格控制在7‰以内。
——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5%。
——通电和人饮解困覆盖面达100%。
——适龄儿童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
三、山区综合开发的总体规划
(一)基础设施
1、“四三二一”建设
&nb
某乡镇2009-2012年山区综合开发总体规划
本文2009-10-13 19:33:06发表“工作计划”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38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