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局论文:价值转形对称不变性解法探讨
物价局论文:价值转形对称不变性解法探讨
马克思“转形价值”问题是一个争论百年、悬而未决的难题。当前,在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和研究中,对价值转形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方法创新,对于捍卫和维护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一种新方法,力图按马克思的原意来解决“价值转形”问题,并且运用计算机对马克思的“转形表”进行验证。
一、马克思价值转形问题的百年论战背景
马克思“转形价值”问题,是指马克思《资本论》第一、二卷采用劳动价值论的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奥秘——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而第三卷采用生产价格的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现实生产总过程及其剩余价值的分配;因而在方法论上产生了由价值向价格的转化,并在数理逻辑上产生了对应转换关系。
19世纪中后半叶,《资本论》先后发表不久,奥地利学派著名代表欧根•冯•庞巴维克(engen vohn-bawerk)连续发表论著,批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认为这些理论不符合逻辑又与经验事实相违背,《资本论》第三卷与第一卷矛盾,价值转形是生产价格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20世纪初,德国统计学家鲍尔特基维茨进一步把所谓“逻辑矛盾”集中在马克思转形公式的逻辑形式上,即马克思阐述的价值c+v+m向生产价格k+s转化或转形中,只转形了产出,而没有转形投入,亦即生产价格中的利润s是由m 按各部门总预付资本平均分配的,而k是仍然按价值中的c+v计算的,而事实上构成生产成本的物质消耗和活劳动消耗是在市场上按生产价格购买的。鲍氏进而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种使c、v同时转化的转形方法,对马克思的方法进行所谓逻辑“修补”。
关于这个“逻辑矛盾”,马克思本人也有察觉,他说:“这个论点好像和下述事实相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生产资本的要素通常要在市场上购买,因此,它们的价格包含一个已经实现的利润,这样,一个产业部门的生产价格,连同其中包含的利润一起,会加入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成本价格”,“一个产品的价格,例如资本b的产品的价格,同它的价值相偏离,是因为实现在b中的剩余价值可以大于或小于加入b的产品价格利润,除此之外,在形成资本b的不变部分的商品上,以及在作为工人生活资料因而间接形成资本b的可变部分的商品上,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但是,马克思又说:“这一切总是这样解决的:加入某种商品的剩余价值多多少,加入另一种商品的剩余价值就少多少,因此,商品生产价格中包含的偏离价值的情况会互相抵销。”因此,马克思认为,“如果把社会当作一切生产部门的总体来看,社会本身所生产的商品的生产价格的总和等于它们的价值的总和。”而且,“一切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的总和,必然等于剩余价值的总和”,并在多处重申这个观点。他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九章的转化表中的数据论证了这两对总量分别相等的关系。这就是马克思的著名的“两总量命题”或“两总量等式”:Ⅰ.总价格=总价值;Ⅱ.总利润=总剩余。马克思认为,由于这两个总量关系的存在,而且价值历史上先于生产价格存在,因此生产价格归根结底是由价值决定的,由价值转化而来的。但是,马克思并未用严格的数学方法来证明“多多少”、“少多少”、刚好使“偏离价值的互相抵销”和两总量等式的成立,而鲍氏的证明,在c、v同时转化的情况下,只能做到第Ⅱ总量命题单独成立,而第Ⅰ总量命题不能同时成立。因此,马克思的方法和和推测性的结论进一步受到了指谪、质疑。
庞巴维克的批评和鲍尔特基维茨的指证引来了各种意识形态和各种流派经常学家的强烈反响,从而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论战。无产阶级理论家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给予坚决反击,引申论证;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则大加赞赏,认为从内部找到了推翻马克思理论体系的致命缺陷;一些所谓中立的或同情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则进一步提出种种办法和解决方案,进行“纠偏”、“补漏”等等。100多年来,由于不断有各个时期的著名理论家、经济学者加入讨论,并运用最新科学进展不断提出日益深刻复杂的模型与解法,使这场大论战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其它流派经济学斗智斗勇的重要前沿,成为经济学说史上一道绚丽奇观。
按照对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态度和对本问题的不同解法,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马克思经济学反对者及其替换型解法。代表人物包括19世纪末早先发难的庞巴维克,1950年代的罗宾逊夫人,当代新古典综合派代表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等。他们的基本态度就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矛盾的,没有意义的。与此相应,萨氏提出一种抛弃——替换型解法,斯迪德曼则主张用斯拉法的方法来代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分析。
第二类,马克思主义者或马克思经济学家。如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法希亭,1940年代的斯威齐(paul sweezy),1970年代的米克(ronald meek),以及多布、赖布曼、德塞、布伦芬布伦诺等。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批判给予坚决反击。他们中的一些人也运用古典解法和现代数理方法,提出了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些补充、完善和发展的意见。
第三类,马克思主义的同情者或正直的经济科学家及其创造的古典型解法和现代型解法。他们旨在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和数学模型,来论证和补充、完善马克思的转形理论。古典解法:鲍尔特基维芡开创的三部门比例法(系数法)转化和总量不变性假定条件的证明方法,此法为后世大多数证明者沿用。现代型
物价局论文:价值转形对称不变性解法探讨
本文2009-10-09 09:35:18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38098.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