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科技救灾之路问题探讨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09-09-18浏览:2097下载230次收藏
汶川大地震距离我们已经6个多月了,但人们对灾难的思考却从没有停止。救灾仅仅凭着一腔热忱是不够的,如何建立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如何通过整体协作来加强科技创新,从而有效地进行科技减灾、科技救灾、科技赈灾,使中国的灾害防控、救灾的力量迈上一个新的高度?“2008年发生的雪灾和汶川地震告诉我们,除了改革创新救灾体制之外,更需要的是走技术救灾之路。将最新技术转化为救灾减灾的具体行动,可最大限度地减轻与消除自然灾害的影响。” 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副主任闰志壮如是说。对技术不能过度依赖  “我们缺乏一些高可靠、高有效、高科技的产品和系统,这造成了震后最初的那段时间,出现了一些决策上的盲目和无序状况。” 四川省民政厅救灾处处长林舸全程参与了汶川地震的救援工作,他深有体会地表示。发生地震后,他们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原来预案的信息沟通是基于移动通信的短信平台,但没想到的是基站在地震中受到严重损坏。“当时到地震局了解灾情是自己驾车去的,完全回到原始状态。”
    “到了灾区后,感觉看到很多情况却没有办法传递出来。”地震之后,闰志壮立即带着技术工作组到北川现场收集灾害信息,为后方决策提供依据。他认为北斗、遥感等系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他同时指出,“我们在救灾通信装备方面是很薄弱的。”
    “信息技术太发达的结果是,一旦灾害发生的时候,可能因为断电、断气、信息中断而束手无策。”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实恭指出,对技术的过度依赖会造成严重后果。整合数据中心是关键
    “提升应急系统的现代化水平,要以大量数据、图像及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决策为抗灾服务。平时就要建立救灾物资、人员和专家储备数据库并联网,以便在灾害到来或发出预警时,能立即进行统一调配。”一位专家指出,国家需要建立一个数据库,把自然灾害的数据总结起来,通过不同的运用达到预防的作用。
    对于数据库建立的迫切性,北京清华城市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深有体会。他于5月18门进入灾区,并全程参与了震后重建工作。“由于没仃基础数据资料,在早期决策的时候,提出过1o天要打通公路的目标,但实际上最后是在3个月之后才实现这个目标。”
&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科技救灾之路问题探讨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