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问题思考探讨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09-09-18浏览:2378下载252次收藏

卢展工书记在**省第八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阐述了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宏伟目标,其目标之一: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聚 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培育壮大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产业集群。卢展工在讲话中还指出,实施人才战略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保障,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市场配置为基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高素质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我省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中来,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1]。

1.产业集群——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有力支撑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的概念和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的,他在1990年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献《论国家的竞争优势》,引发了研究产业集群的热潮。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特定经济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以及相关支撑机构的集合,[2]。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优势产业,而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集群。如今,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评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对于完善全国区域发展布局、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优势、形成服务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建设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将处于主体地位,发挥重要作用。

产业是基础,也是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而构建一个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关键又在于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构筑**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2.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亟需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大军

任何社会生产都是人和物的结合,没有一定数量人口的保障,就不可能进行生产和生活;同样,任何产业集群都是人力和物态的集聚,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大军作支撑,就不可能形成高质量的集群化产业、这已被国际产业发展实践所证明。

据有关资料表明,1900—1955年,世界固定资本每增加1%,只能使生产增长0.2%,劳动力投入每增加1%,可使生产增长0.76%;而经过科技训练的人力每增加1%,可使生产增长1.8%[3]。可见劳动者的素质对生产发展的影响,高质量、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正成为影响产业布局和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不能单纯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和低廉的产品价格维持自己的即期经济优势,只有培养大量技术娴熟、手艺高超的一线操作人员,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创造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竞争优势。**省的电子信息产业、机械制造业、石油化工业、船泊工业四大领域的产业正在加速发展,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并呈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随着闽台产业的进一步合作, 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将会在更宽更广层面兴起。因此,要通过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顺应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以培养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的兴起准备人力资源,提供智力支持。

3.高等职业教育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意义 

3.1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聚的重要手段

创新是产业集聚的原始推动力,知识中心和技术中心是创新的主体,技术中心常常成为新产品的创造者和产业升级发展的推动力。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学、科研院所常常承担技术中心乃至于知识中心的重任[4]。

马歇尔(marshall)在其《经济学原理》第四章中,以亚当斯密的劳动力专业化理论为基础,研究了早期英国产业集聚的原因,他断言:“地方性工业因不断地对技能提供市场而得到很大的利益。雇主们往往到会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有专业技能的优良工人的地方去;同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问题思考探讨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