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情况调研报告
去年元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明确指出,安徽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协作。这是中央高层首次正式提出“泛长三角”的概念。“安徽参与‘泛长三角’的合作与分工可谓恰逢其时。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把‘泛长三角’合作的概念推出去,形成广泛共识,叫响喊热。”省委书记王金山的一番话,更是让一个承载着安徽人太多期待的“泛长三角”呼之欲出。去年底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专门拿出一个章节详细对以安徽为主的“泛长三角”进行规划,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增提了“泛长三角”概念。这意味着长三角区域规划正式吸纳安徽,作为长三角企业向西发展的大门,显然是看上了安徽有着能源、劳动力、土地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面对已进入操作层面的泛长三角时代,本文针对长三角地区目前的发展趋势,结合**县的地域情况、经济现状等,就**县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中如何承接产业、角色定位、如何扬长避短、对接共赢作出思考。
一、参与分工,规律势所必然
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最具活力的三大经济圈之一。2007年,长三角16个城市生产总值4.7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8.7%,平均增幅15.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3.4∶54.4∶42.2,二产、三产比重分别高出全国5.8和2.1个百分点;经济外向度为126.7%,高出全国60.5个百分点,出口占全国的3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50.1%。
1、能源瓶颈促其扩容
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能源的瓶颈开始让长三角感到“饥渴”,从“煤荒”到“电荒”再到“油荒”,能源频频告急,其生产成本大约高出安徽30%-40%。2007年末,长三角人均土地面积1.96亩,相当于全国的18%;人均耕地面积0.6亩,远低于1.38亩的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上海、江苏人均水资源分别为153.9立方米和538.3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用水警戒线。2006年,上海原煤、原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自给率为1.5%,浙江一次能源自给率为9.2%。几近饱和的空间和环境容量,长三角扩容乃大势所趋。
长三角最初是上海市和江苏、浙江的15个城市,2005年在浙江台州的争取下,范围扩大到“15+1”。这是长三角第一次扩容。2006年,长三角扩容为“2+1”的两省一市。在《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了“2+1”与周边地区的关系。这种关系可理解为长三角预留了再一次扩容的空间。也就是说长三角到了“泛”的时刻。
什么是“泛”,按照江苏社科院院长宋林飞的说法是:长江下游入海口周边地区的16个城市是“小长三角”,苏浙沪两省一市是“大长三角”,安徽等邻近省份是“泛长三角”。
2、政策走向导致呼应
安徽是全国的“居中靠东”,**大约是安徽的“居中靠东”,与苏浙沪可谓“共饮一江水”。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以上海为龙头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是年7月,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战略决策。2004年年末,合肥提出建立包括安庆在内的沿江9城市的“9+1”城市圈发展战略。安徽省沿江城市群"十一五"规划纲要界定出“皖江城市带”,把安庆市作为安徽中部崛起第一方阵的四个核心城市之一,
成为安徽东向发展的排头兵。2007
年,安庆市公布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纲要,提出一核两带两轴六组团的规划方案,其中一核指的就是“宜城-**-怀宁”集聚核。2008年11月10日,在皖江城市带发展论坛上,专业人士称**已成为江北岸线开发条件最好的县份之一,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应该水到渠成。可以说,从国家到地方,开发长江流域的方针政策由来已久,安徽沿江城市呼应长三角的愿望也由来已久。
3、经济规律迫其就“泛”
根据区域经济学,如果把长三角视为中心点,则为其提供资源支持并接受其辐射的周边地区就成为该中心点的腹地。腹地是中心点发展的支撑和后盾。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的竞争就是腹地的竞争。近年来,中国的三大经济圈的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的发展正是通过延伸腹地而再续发展的。通过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区”使经济区土地面积达到全国五分之一,人口、gdp、进出口总额均达到全国三分之一左右。通过构建环渤海两侧区域的大地域空间城市群,已使新经济区土地总面积达到长三角的1.7倍。这两大经济圈的发展经验给长三角的启示是:长三角是到了“泛”的时候了。
从上述三个层面分析,安徽、特别是皖江流域城市参与长三角分工不是“单相思”,而更应该是“你情我愿”。
二、承接产业,**条件成熟
**县地处长江三角洲与中西部地区的交汇处,县域总面积1808.1平方公里,东接上海等沿海开放地区,西通武汉等中西部经济中心,承东启西、呼应南北,区位优势明显。现辖22个乡镇,96.5万人口。是个历史古县、人口大县、资源富县,最有可能成为长三角的“腹地”。近几年随着“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推进,已成为安庆经济发展排头兵,成为皖江发展带的“经济快县”,已具备承接的能力。2003-2006年连续4年,**县进入全省县域经济考核“十快县”。经济总量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2002年28.7亿元,发展到2007年68.8亿元,按现价计算,年递增19.1%;工业增加值2002年5.18亿元,发展到2007年24亿元,年递增35.9%;财政收入2002年1.61亿元,发展到2007年7.31亿元,年递增35.3%;2007年三项指标在全省分别排名第18位、第12位、第9位,比2002年位次分别上升10位、21位、16位。2006年,**被新华社及其他省以上主要媒体誉为“皖江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匹黑马”。
1、空间优势日益凸显
地缘较近:**县同长三角区域最大距离不足600公里,最近的只有100多公里。据相关资料,目前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为398公里,预测10年后的辐射半径为660公里,资料说明,**县将被长三角全域幅射覆盖。交通便利:沪蓉高速、合铜黄高速、沿江高速等穿境或掠境而过;安庆长江大桥、铜陵长江大桥、规划筹建中的池州(**)大桥横跨长江两岸;拥有可泊5000吨级江海轮的码头,能有效降低大宗货物运输成本。特别是去年10月份开工的宁宜(南京至安庆)城际铁路,按省委书记王金山的话就是“不融入也融入了”。随着大交通框架的全面搭建,基本上实现了4小时到达长三角任何地区的可能。也正是因为地缘和交通方面的优势,使**县与长三角地区的民间合作互动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为参与泛长三角积累了经验:**县蜜蜂研究所与上海百酿蜂业有限公司合作在**建立规范化的蜜蜂养殖示范和技术推广基地;花园粮贸与浙江临平粮油有限公司合作投资3500万元,创建了**县华飞制粉有限公司;陈瑶湖回乡创业青年谢贵艺与苏州某老总达成协议,合资创办了**县腾嘉鞋业。
2、资源优势相对突出
安徽是农业大省,**县则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2007年,粮、油、肉产量均占全省的2%左右(安徽的粮、油、肉产量占全国比重均高出长三角地区约两个百分点左右)。水产养殖在安徽是独树一帜,属全省水产示范县,2007年水产养殖面积39万亩,产量8.15万吨,占全省5%。**县矿藏资源富集,境内有丰富的铜、铁、锰、明矾、石灰石、泥炭、玄武岩等资源,储藏量丰富,发展建材、采矿等产业原料充足。岸线资源丰富,拥有全省四分之一的长江黄金水道,境内长江岸线78公里,且深水岸线27公里。发展造船、港口、大物流业潜力巨大。另外,**的土地、劳动力价格较低。以上这些都可一定程度地弥补长三角地区在能源原材料需求量上的缺口,和对用工成本的降低。
3、产业优势关联紧密
相对于“九五”末,2007年长三角地区二产比重上升了2.1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1.5个百分点,产业升级明显。**县同时期是二产比重上升了14.4个百分点,三产则下降了1.6个百分点。数据说明:**县“工业立县”的战略成果十分显著,工业化率达到34.1%,但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成长期、服务业培育期,与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明显,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县的七大主导产业板块中,船舶制造业、采掘业、纺织业等都具有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4、政策优势环境宽松
2005年,国家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明确了“两个比照”政策,使安徽省开始步入国家政策扶持的“高地”。2006
年,商务部确定安庆市等地作
一、参与分工,规律势所必然
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最具活力的三大经济圈之一。2007年,长三角16个城市生产总值4.7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8.7%,平均增幅15.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3.4∶54.4∶42.2,二产、三产比重分别高出全国5.8和2.1个百分点;经济外向度为126.7%,高出全国60.5个百分点,出口占全国的3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50.1%。
1、能源瓶颈促其扩容
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能源的瓶颈开始让长三角感到“饥渴”,从“煤荒”到“电荒”再到“油荒”,能源频频告急,其生产成本大约高出安徽30%-40%。2007年末,长三角人均土地面积1.96亩,相当于全国的18%;人均耕地面积0.6亩,远低于1.38亩的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上海、江苏人均水资源分别为153.9立方米和538.3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用水警戒线。2006年,上海原煤、原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自给率为1.5%,浙江一次能源自给率为9.2%。几近饱和的空间和环境容量,长三角扩容乃大势所趋。
长三角最初是上海市和江苏、浙江的15个城市,2005年在浙江台州的争取下,范围扩大到“15+1”。这是长三角第一次扩容。2006年,长三角扩容为“2+1”的两省一市。在《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了“2+1”与周边地区的关系。这种关系可理解为长三角预留了再一次扩容的空间。也就是说长三角到了“泛”的时刻。
什么是“泛”,按照江苏社科院院长宋林飞的说法是:长江下游入海口周边地区的16个城市是“小长三角”,苏浙沪两省一市是“大长三角”,安徽等邻近省份是“泛长三角”。
2、政策走向导致呼应
安徽是全国的“居中靠东”,**大约是安徽的“居中靠东”,与苏浙沪可谓“共饮一江水”。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以上海为龙头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是年7月,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战略决策。2004年年末,合肥提出建立包括安庆在内的沿江9城市的“9+1”城市圈发展战略。安徽省沿江城市群"十一五"规划纲要界定出“皖江城市带”,把安庆市作为安徽中部崛起第一方阵的四个核心城市之一,
成为安徽东向发展的排头兵。2007
年,安庆市公布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纲要,提出一核两带两轴六组团的规划方案,其中一核指的就是“宜城-**-怀宁”集聚核。2008年11月10日,在皖江城市带发展论坛上,专业人士称**已成为江北岸线开发条件最好的县份之一,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应该水到渠成。可以说,从国家到地方,开发长江流域的方针政策由来已久,安徽沿江城市呼应长三角的愿望也由来已久。
3、经济规律迫其就“泛”
根据区域经济学,如果把长三角视为中心点,则为其提供资源支持并接受其辐射的周边地区就成为该中心点的腹地。腹地是中心点发展的支撑和后盾。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的竞争就是腹地的竞争。近年来,中国的三大经济圈的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的发展正是通过延伸腹地而再续发展的。通过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区”使经济区土地面积达到全国五分之一,人口、gdp、进出口总额均达到全国三分之一左右。通过构建环渤海两侧区域的大地域空间城市群,已使新经济区土地总面积达到长三角的1.7倍。这两大经济圈的发展经验给长三角的启示是:长三角是到了“泛”的时候了。
从上述三个层面分析,安徽、特别是皖江流域城市参与长三角分工不是“单相思”,而更应该是“你情我愿”。
二、承接产业,**条件成熟
**县地处长江三角洲与中西部地区的交汇处,县域总面积1808.1平方公里,东接上海等沿海开放地区,西通武汉等中西部经济中心,承东启西、呼应南北,区位优势明显。现辖22个乡镇,96.5万人口。是个历史古县、人口大县、资源富县,最有可能成为长三角的“腹地”。近几年随着“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推进,已成为安庆经济发展排头兵,成为皖江发展带的“经济快县”,已具备承接的能力。2003-2006年连续4年,**县进入全省县域经济考核“十快县”。经济总量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2002年28.7亿元,发展到2007年68.8亿元,按现价计算,年递增19.1%;工业增加值2002年5.18亿元,发展到2007年24亿元,年递增35.9%;财政收入2002年1.61亿元,发展到2007年7.31亿元,年递增35.3%;2007年三项指标在全省分别排名第18位、第12位、第9位,比2002年位次分别上升10位、21位、16位。2006年,**被新华社及其他省以上主要媒体誉为“皖江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匹黑马”。
1、空间优势日益凸显
地缘较近:**县同长三角区域最大距离不足600公里,最近的只有100多公里。据相关资料,目前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为398公里,预测10年后的辐射半径为660公里,资料说明,**县将被长三角全域幅射覆盖。交通便利:沪蓉高速、合铜黄高速、沿江高速等穿境或掠境而过;安庆长江大桥、铜陵长江大桥、规划筹建中的池州(**)大桥横跨长江两岸;拥有可泊5000吨级江海轮的码头,能有效降低大宗货物运输成本。特别是去年10月份开工的宁宜(南京至安庆)城际铁路,按省委书记王金山的话就是“不融入也融入了”。随着大交通框架的全面搭建,基本上实现了4小时到达长三角任何地区的可能。也正是因为地缘和交通方面的优势,使**县与长三角地区的民间合作互动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为参与泛长三角积累了经验:**县蜜蜂研究所与上海百酿蜂业有限公司合作在**建立规范化的蜜蜂养殖示范和技术推广基地;花园粮贸与浙江临平粮油有限公司合作投资3500万元,创建了**县华飞制粉有限公司;陈瑶湖回乡创业青年谢贵艺与苏州某老总达成协议,合资创办了**县腾嘉鞋业。
2、资源优势相对突出
安徽是农业大省,**县则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2007年,粮、油、肉产量均占全省的2%左右(安徽的粮、油、肉产量占全国比重均高出长三角地区约两个百分点左右)。水产养殖在安徽是独树一帜,属全省水产示范县,2007年水产养殖面积39万亩,产量8.15万吨,占全省5%。**县矿藏资源富集,境内有丰富的铜、铁、锰、明矾、石灰石、泥炭、玄武岩等资源,储藏量丰富,发展建材、采矿等产业原料充足。岸线资源丰富,拥有全省四分之一的长江黄金水道,境内长江岸线78公里,且深水岸线27公里。发展造船、港口、大物流业潜力巨大。另外,**的土地、劳动力价格较低。以上这些都可一定程度地弥补长三角地区在能源原材料需求量上的缺口,和对用工成本的降低。
3、产业优势关联紧密
相对于“九五”末,2007年长三角地区二产比重上升了2.1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1.5个百分点,产业升级明显。**县同时期是二产比重上升了14.4个百分点,三产则下降了1.6个百分点。数据说明:**县“工业立县”的战略成果十分显著,工业化率达到34.1%,但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成长期、服务业培育期,与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明显,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县的七大主导产业板块中,船舶制造业、采掘业、纺织业等都具有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4、政策优势环境宽松
2005年,国家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明确了“两个比照”政策,使安徽省开始步入国家政策扶持的“高地”。2006
年,商务部确定安庆市等地作
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情况调研报告
点击下载
上一篇:强化资本生态建设调研报告下一篇:政法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现状调研报告
本文2009-09-16 16:30:54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36115.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