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与健康教育
一
为了解和掌握青少年犯罪心理,加强今后教育工作,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我们对我市少年管教所138名15~20岁的少年犯进行了犯罪心理调查,了解到青少年犯罪心理是复杂多方面的。我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1、父母离异造成子女品行障碍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夫妻离异超过百万对,在父母离婚后1/3的孩子在五年内感到压抑,缺少目标和抱负。父母离婚对孩子来说绝不只是生活中的一段插曲,它使子女常出现品行障碍问题。然而,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包括这些孩子的父母,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对这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误认为这些出现品行障碍的孩子道德败坏,就放任自流。长此以往,使这些孩子得不到及时的诊治,使其心理与行为越来越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甚至产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倾向,部分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调查显示,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
2、好胜心理的非正义演变
好胜心理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点,也是他们奋发上进的内在动力。如果在这一时期给予健康的思想教育,就能使其向正确轨道发展,否则就会使好胜心强化,走向反面。当前,放像厅、电视节目中,放映武打片甚多,他们因分析抵制能力弱,受封建“行帮”思想的影响,甘为“哥们赴汤蹈火,两胁插刀”。常常为哥们去打架斗殴、抢劫、盗窃,甚至行凶杀人。他们视打架斗殴为“英雄”,视冒险亡命为“快乐”。将好胜心的满足,建立在暴力与他人的痛苦之上。这种好胜心非正义的演变,是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又一因素。
3.性心理的歪曲与强化
他们对性的好奇心、神秘感,增强了对性的迫切“尝试欲”。在性道德和法律的羁绊下,少数青少年的性心理产生了歪曲,他们偷偷看黄色小说、色情书刊、黄色录像,甚至想模仿尝试其中的黄色情节,寻求精神刺激。在这种歪曲心理的不断强化下,一旦条件适宜,就失去了控制能力,超越法律和道德的规范,实施攻击性的“性发泄”,走向了性犯罪。
4.利己欲、消费早熟心理的恶性膨胀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的家长,由于消费过盛而对孩子影响
青少年犯罪心理与健康教育
本文2009-09-13 16:13:31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35745.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