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电力局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

栏目:征文作品发布:2009-08-28浏览:2926下载258次收藏

解放前,**没有电,晚上照明有钱人家点“洋油”,穷人就点“火篾”。我奶奶就是因为点“火篾”,遭受了一场人生最大的灾难。
那是一个临近年关的夜晚,我奶奶帮一邻舍家做完豆腐后还回家剁猪草,由于十分疲倦,边剁边打盹,这时夹在铁丫子上照明的“火篾”炭掉在了灶台边的柴草上,等到她们察觉已经来不及扑救,熊熊的烈火吞噬了她家及周围邻居家的财产和房子。奶奶家成了人们眼中十恶不舍的“火烧头”。因受不了乡邻仇视的眼光,灾后第三天,也就是那年大年夜的前三天,爷爷奶奶就两手空空背井离乡去了江西。

解放后一段时间内,除了县城能使用上电灯之外,农村照明一般都用上了“洋油”(即煤油)。到了70年代中期,也就是改革开放的前夕,有的乡镇也开始造电站解决照明问题,但那时没有大电网作依靠,线路网络松散,供电可靠率低下,供电区域各自为政。那时我们乡建起了第一座100千瓦的小水电站,电站是独立运行,所以也是三天两头没电。村民都戏谑这样的电站叫“三电”,即:下雨天才能发的“雨水电”;蓄一塘水发一次电的“塘水电”;旱季怕没水到晚上八、九点来钟才能发的“半夜电”。

“三电”也曾给我留下一段辛酸的记忆。在我上小学五年级的一个星期六里,刚好三叔婆家嫁女儿,那段时间刚好是旱季,电站要三、四天才能蓄一塘水发一次“塘水电”。可三叔婆家办喜事要用电怎么办啊?大人们都要忙里忙外的,三叔婆就叫我陪他儿子到10多里外的电站,叫电站工人行行好,晚上送一下电。我们两个小孩爬山涉水跑了十多里山路来到电站,可电站的人哪会把我们屁大的小孩当回事啊,“不送,要送叫你们大人来!”就把我们打发了。回到家我们跟三叔婆家一说,她们想想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三叔婆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电力局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