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乡游子感怀建国60周年征文
总有一些故事是时代的缩影,记录了某年、某月、某时的辛酸笑语,真实、深远。
六个多小时的火车,外加二个半小时的中巴,“轰隆轰隆”的车鸣早已谱写为一曲熟悉的别意的小调。每次,当我从车上跃下,踏上连接通往六里外老家的乡村小道上时,我都会静静默立几分钟,遥望那方熟悉的侗乡小村,眼光循着一汪碧绿的稻田,在晨光中与那片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土地相融。随后,迈开步子沿着曲折的田埂小路一脚浅一脚深,朝着小村渐行渐近……
这是四年前回老家的情形。在我的记忆里,三十年如一日。
交通不便,是家乡山村几十年里挥之不去的隐痛。一代代亲人见证了这条历年来亘古不变的田间小道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和无奈。家乡的村民变换手中亲手栽种的生物,必须挪动原本早已生硬的双脚,挥动结了层层厚茧的双臂,再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努力,方能到达他们眼中视为花花世界的集市场地,用他们由汗水和勤劳浇灌的生物换取生活物资。这一先天的地理环境,埋没了多少村民的机遇和希望,已无从算计,徒添给他们一生一世的哀愁和忧怨、一身的疲惫和一肩一脚的老茧,就足让每一位走出家乡的儿女为之动容和感慨不已。
四岁时目睹的一场火灾,是我对老家因地处偏僻不通马路所带来的不便最早的记忆。山村傍山落建,村民相邻相拥而居,青一色的黛瓦木楼紧密连成一片。记得当时,有一座祖屋起火,木制的楼房渐渐燃烧成一团巨大的火球,全村的人排成列队传递着提来的山塘水和井水,往那大火中倒去。可在那场熊熊大火面前,那样的一桶水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啊。见灭不了大火,众人只好改变救助的目标,转而将水泼向与之相邻最近的另一祖屋,在其壁面和屋瓦上不停地洒水,起到降温,以防温度过高起火。所幸,起火的木屋所处的位置相对独立,与积密相连的那片祖屋有近十米的距离,又拆除了中间更近的杂屋,才使大火不得漫延开去。只是,那栋起火的屋子全部燃成了灰烬,烧光了那位亲人几代相传的全部家业。事后,听说有救火车已赶到与之相遥对的镇上,可苦于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通往山村,只好望着那场热烈的大火叹息。试想,假如那辆救火车能参入行动,只怕还能挽回些损失,至少,亲人的心理不会有如此大的伤痛和恐惧。大家知道,若是相连的祖屋其中一间起火,没有救火车的帮助,是断然也灭不了的,化为尘灰飘然而去将是几十家族人一生辛勤的劳作。在那贫穷的山村,一把火打破了亲人平静的生活,夺取了他们从容淡定安然祥和的步子,留给他们的将是绵长的痛心疾首和不堪的回忆。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好奇也在膨胀。那时的外界,投影于年幼的我,便是群山环绕下的那个小镇。老家有“赶集”的习俗,隔五天一次。平日里,大山的脚下,除了各处阵阵
六个多小时的火车,外加二个半小时的中巴,“轰隆轰隆”的车鸣早已谱写为一曲熟悉的别意的小调。每次,当我从车上跃下,踏上连接通往六里外老家的乡村小道上时,我都会静静默立几分钟,遥望那方熟悉的侗乡小村,眼光循着一汪碧绿的稻田,在晨光中与那片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土地相融。随后,迈开步子沿着曲折的田埂小路一脚浅一脚深,朝着小村渐行渐近……
这是四年前回老家的情形。在我的记忆里,三十年如一日。
交通不便,是家乡山村几十年里挥之不去的隐痛。一代代亲人见证了这条历年来亘古不变的田间小道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和无奈。家乡的村民变换手中亲手栽种的生物,必须挪动原本早已生硬的双脚,挥动结了层层厚茧的双臂,再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努力,方能到达他们眼中视为花花世界的集市场地,用他们由汗水和勤劳浇灌的生物换取生活物资。这一先天的地理环境,埋没了多少村民的机遇和希望,已无从算计,徒添给他们一生一世的哀愁和忧怨、一身的疲惫和一肩一脚的老茧,就足让每一位走出家乡的儿女为之动容和感慨不已。
四岁时目睹的一场火灾,是我对老家因地处偏僻不通马路所带来的不便最早的记忆。山村傍山落建,村民相邻相拥而居,青一色的黛瓦木楼紧密连成一片。记得当时,有一座祖屋起火,木制的楼房渐渐燃烧成一团巨大的火球,全村的人排成列队传递着提来的山塘水和井水,往那大火中倒去。可在那场熊熊大火面前,那样的一桶水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啊。见灭不了大火,众人只好改变救助的目标,转而将水泼向与之相邻最近的另一祖屋,在其壁面和屋瓦上不停地洒水,起到降温,以防温度过高起火。所幸,起火的木屋所处的位置相对独立,与积密相连的那片祖屋有近十米的距离,又拆除了中间更近的杂屋,才使大火不得漫延开去。只是,那栋起火的屋子全部燃成了灰烬,烧光了那位亲人几代相传的全部家业。事后,听说有救火车已赶到与之相遥对的镇上,可苦于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通往山村,只好望着那场热烈的大火叹息。试想,假如那辆救火车能参入行动,只怕还能挽回些损失,至少,亲人的心理不会有如此大的伤痛和恐惧。大家知道,若是相连的祖屋其中一间起火,没有救火车的帮助,是断然也灭不了的,化为尘灰飘然而去将是几十家族人一生辛勤的劳作。在那贫穷的山村,一把火打破了亲人平静的生活,夺取了他们从容淡定安然祥和的步子,留给他们的将是绵长的痛心疾首和不堪的回忆。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好奇也在膨胀。那时的外界,投影于年幼的我,便是群山环绕下的那个小镇。老家有“赶集”的习俗,隔五天一次。平日里,大山的脚下,除了各处阵阵
离乡游子感怀建国60周年征文
点击下载
上一篇:街道居民新中国60年优秀征文下一篇:烟厂职工庆祝国庆60年征文
本文2009-08-28 09:33:46发表“征文作品”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3443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