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纪念新中国60年征文
母亲托人捎来一袋子东西,尚未打开,我只用手捏了捏,就知道是什么了。飞飞她们一看是蕃薯丝,可高兴了,吵着要做蕃薯丝饭吃,我却对着袋子有些发呆,母亲是怕我忘了蕃薯丝饭么?
说起蕃薯丝饭,谁又没有几段回忆呢?
我是六十年代初出生的,对三年困难是没有丝毫的体验,但见父辈们提起食堂饭似乎仍有惧色。而我,对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却是有深深的体会。
我家是萍乡一个偏僻的山村,种蕃薯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蕃薯又名红薯,广东、福建叫地瓜,蕃字代表来自外阜吧,然而蕃薯虽属泊来品,但丝毫不见洋气,相反,实足的土圪塔一个。
二十年前,家乡一带流传二则谚语——四十八窝,米少蕃薯多,捡豆腐要等接外婆。又说,一餐饭,美不美,三根蕃薯丝扛一粒米。这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通常衡量一户人家、一个村子的生活水准,就看他们饭碗里的蕃薯丝多少了。不放蕃薯丝的人家是绝无仅有的。当这家有七老八十没牙的老人,或者有人生病在床的,或许在饭甑的一边露出一角净饭,净饭即净是米做的饭,城里人管叫白米饭或米饭,这些都是过去了的词汇了。当然满甑净饭也不是没有——在城里的饭店中或者人家相亲时偶然为之也不一定。
如果村里谁家成了工人户,由农村粮转成了国家粮,全村人都会羡慕地说:这下好了,从蕃薯丝跳到净饭里。或者说,从糠箩里跳到米箩里。于是,净饭就成了村里人不可企及的梦想。
其实,那时城里人比乡下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一到秋冬就纷纷携麻布袋子下乡买蕃薯丝。
我家也有老外婆,母亲的祖母,我外婆早死了(外婆的死,另有故事)。老外婆当时已经八九十岁了,只有老外婆来的时候,才可见饭甑角上出现一点净饭,老外婆总是偷偷地扒点给我。于是乎,天天盼老外婆来。后来,老外婆逝世了,我哭得特别伤心,是不是跟蕃薯丝饭有关呢?潜意识里怕逃不脱干系的。在别人家做客,看过有老人的人家留出一角净饭,孩子们会千方百计地在这一撮净饭周围打主意
说起蕃薯丝饭,谁又没有几段回忆呢?
我是六十年代初出生的,对三年困难是没有丝毫的体验,但见父辈们提起食堂饭似乎仍有惧色。而我,对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却是有深深的体会。
我家是萍乡一个偏僻的山村,种蕃薯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蕃薯又名红薯,广东、福建叫地瓜,蕃字代表来自外阜吧,然而蕃薯虽属泊来品,但丝毫不见洋气,相反,实足的土圪塔一个。
二十年前,家乡一带流传二则谚语——四十八窝,米少蕃薯多,捡豆腐要等接外婆。又说,一餐饭,美不美,三根蕃薯丝扛一粒米。这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通常衡量一户人家、一个村子的生活水准,就看他们饭碗里的蕃薯丝多少了。不放蕃薯丝的人家是绝无仅有的。当这家有七老八十没牙的老人,或者有人生病在床的,或许在饭甑的一边露出一角净饭,净饭即净是米做的饭,城里人管叫白米饭或米饭,这些都是过去了的词汇了。当然满甑净饭也不是没有——在城里的饭店中或者人家相亲时偶然为之也不一定。
如果村里谁家成了工人户,由农村粮转成了国家粮,全村人都会羡慕地说:这下好了,从蕃薯丝跳到净饭里。或者说,从糠箩里跳到米箩里。于是,净饭就成了村里人不可企及的梦想。
其实,那时城里人比乡下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一到秋冬就纷纷携麻布袋子下乡买蕃薯丝。
我家也有老外婆,母亲的祖母,我外婆早死了(外婆的死,另有故事)。老外婆当时已经八九十岁了,只有老外婆来的时候,才可见饭甑角上出现一点净饭,老外婆总是偷偷地扒点给我。于是乎,天天盼老外婆来。后来,老外婆逝世了,我哭得特别伤心,是不是跟蕃薯丝饭有关呢?潜意识里怕逃不脱干系的。在别人家做客,看过有老人的人家留出一角净饭,孩子们会千方百计地在这一撮净饭周围打主意
山区纪念新中国60年征文
点击下载
上一篇:工商局主任建国60周年征文下一篇:养路工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本文2009-08-27 14:26:11发表“征文作品”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34393.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