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工委建国60周年献礼征文

栏目:征文作品发布:2009-08-27浏览:2735下载218次收藏

记得少年时代以来,我居住的小镇上,每天的第一首“晨曲”都是在 “女高音独唱”声中开始的。望着黑漆漆的房间,枕着硬梆梆的稻草枕头,我细听着。

  “马桶拿出来——”。古镇的东市梢传来声声高亢悠长的 “原生态”。倒马桶的是位胖阿姨,她中气足、嗓音亮,经年历炼,加上清晨负离子空气清洗过的 “磁头”。清脆的声音穿过窄窄的巷陌,沿着挨挨挤挤的店面,从晨曦中飘了过耒,飘了过来……沿街的居民早已听见了,可敬业的阿姨唯恐大家睡过头,音域宽广的“高八度”还是久久回荡在人们耳旁。

   那年头,马桶由环卫工人统一倒,每到清晨,家家户户的屋檐下总是放上一只只让人又讨厌却又不能离弃之物。不轮刮风下雨,不分严寒酷暑,马桶总不能不倒呀!环卫工人很辛苦,胖阿姨对我说,最冷的那些天里,水池里结了冰,她用砖块打碎坚冰再清洗。我说,你干吗这么赶早。按她的工作量似乎也不必这么早。“不能呀!”胖阿姨说,“倒马桶须趁街市未热闹时进行,因为沿街设的卖菜摊头。”

 多么熟悉的声音,伴我多少年风和雨,

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自我懂事以来,小镇的菜市场就设在街逍两侧的屋檐下。每天清晨,农民们肩挑手提把自家种的蔬菜一一摆放在人家门口的地上,等待居民挑选。要是碰上坏天气,有时风雨交加,有时雪花纷飞,可惨了。每年不少时间,买卖双方撑了伞,总是在如注的水柱下交易。而沿街居民们每当“女高音”消逝之后,也总会听到的一片乱哄哄的喧闹声,直至太阳升高,阳光灿烂。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小镇终于也拥有了名符其实的小菜场。环绕小镇的玉带河畔造起了一座钢结构的小菜场。自此买卖双方都免受了风雨之累。小镇居民有挎蓝的,有骑车的,他们像城里人一样,走进风雨无阻的菜场,精挑细选自己喜爱的菜蔬。而菜呢?也并非只有本地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操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种语言,摆放着天南海北的荤素菜肴,小镇人开始品尝只有城里人才有的“专利”。因而,多少年来每天早晨充斥于我耳畔乱糟糟的声音也消失了。小镇的早晨安静了许多。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千年古镇。老街的北面建起了一条条水泥马路,路边种下了手臂粗的香樟树。好事接着来,我也从沿街的小楼搬进了光明路旁新建的单元房,乔迁新居不久,却发现曾经听惯了的“女高音独唱”却换来了“男声重唱”。这“晨曲”好难听,扰得睡梦中的居民好生烦恼。它,就是手扶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关工委建国60周年献礼征文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