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水库管理处建国60年征文:大别山里那座矗立的丰碑

栏目:征文作品发布:2009-08-09浏览:2887下载144次收藏

(一)历史上的那条河
  一场夏雨过后,古湄水两岸峰峦锦缎般隽秀。
  发端于天堂寨的古湄水,由条条涓流汇聚而成,奔腾而下,东折经流波,北流入麻埠,汇东淠河与两河口,再过六安,出正阳,入淮河,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暴雨过后,古湄水渐涨,这条被称为“茶麻古道”的河流,瞬间变成一条蜿蜒、咆哮、金黄的巨龙。仿佛看见几个刚出道的排工,谨慎地将满载的毛排停靠到岸边;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排工,却趁着水深流急,向河心撑去。

  昔日的古湄水,今日的西淠河。建国前,在偏远的大别山区,陆路交通极为不便,西淠河就成为皖西山区沟通外界的主动脉,毛排就担当起运载货物的交通舟。据《金寨县志》记载:“民国初期,县境陆路交通仅有人行大道和山间小路,水路有史河、西淠河两航道,用毛排(即毛竹排)在县内外进行货物运输”、“该航道(指西淠河)属自然航道,可常年通航。”那时,流波、麻埠等地的茶麻竹木等山货,依靠毛排顺水而下,运往六安、阜阳、蚌埠等地销售,返回时运进食盐等生活用品,正所谓“毛排月月来盐米,山货年年出竹杉。” 这条黄金水道,就是皖西史学上的“茶麻古道”。

  这种用40根毛竹扎制而成、可承载三千公斤货物的毛排,和驾驭毛排、被尊称为“披毛祖师爷”的排工,都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隐退于历史舞台之后,凝练成淠河史上的文化符号。如今,在皖西大地,大人们常戏称尿床的孩子为“排长”、“撑毛排”、“下正阳关”,常将刨根问底的人说成“抵老坎子”(原意是排工用竹槁抵在岸边的坎上,为毛排掌舵),诸多俗语,都与西淠河有关。

  西淠河养育了皖西人,孕育的皖西文化,也催生了流波、麻埠、苏家埠等历史名镇。在**水库库区烟波浩瀚的水域下面,静卧着有近1500年历史的古镇——麻埠。被冠名为“小上海”的麻埠,每逢茶叶飘香或线麻上市时,这里便一夜间沸腾起来,热闹的码头、来往的茶客、地道的徽剧,俨然一幅深山里的《清明上河图》。距麻埠下游40公里处的重镇苏家埠,曾经商贾云集,船筏近千,镇内设有“陕西会馆”、“山西会馆”、“湖北会馆”、“徽州会馆”等众多会馆,爱国名将刘铭传曾在此设有当铺,美孚石油公司在镇上设有代销点,苏家埠因此被誉为“小南京”。

  这条永无倦意、奔腾不息的大河,蜿蜒百余公里,润泽万野,是皖西人最美最神圣的大河。由于西淠河走势西南高、东北低,又自海拔1700多米的高处激流而下,造成“有雨则来势迅猛,无雨则极易干旱”的现象,始终像一条难以驯服的犟牛。据《金寨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至**大坝建成的仅10年间,全县发生洪水的有6个年份,累计受灾农田110.94万亩;出现旱灾的也有6个年份,累计受灾农田128.55万亩。真是十年九灾,非涝即旱,给皖西人民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人身财产损失。

 (二)西淠河上的丰碑

  春天的**,绿树繁荫,花团锦簇,散发着令人迷恋的纯净芬香。繁星点缀的夜幕下,大坝安详地沉睡着,显得格外静谧。

  50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由燕子河、青龙河、宋家河等七条支流相继汇集成的西淠河主流,在麻埠镇转了个急漩,就肆虐地向黄石冲方向滚卷而来。

  黄石冲向下至虎头潭的数公里,山势雄伟,河道狭窄,特别是樊家冲附近,河谷陡然成 “v”字形,岸壁陡峭,令人生畏。西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水库管理处建国60年征文:大别山里那座矗立的丰碑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