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矿区安全管理体系调研报告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09-07-16浏览:2354下载208次收藏

**煤矿煤矿紧跟台头煤矿党总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部署,把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并把学习实践活动与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查找安全隐患,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确保活动收到预期效果。并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建设和谐一流现代化文明,为实现建设“文明、和谐、科技、高效” 的矿井。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企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对进一步搞好矿井建设工作,巩固和发展科技创新、和谐文明的良好纷围,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下面,结合我矿践行科学发展观实施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和谐一流现代化文明矿井的工作部署,做如下报告: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实施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前提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上四个关键环节都与安全生产密不可分。我们从事的是煤矿安全监察工作,工作对象是煤矿,工作任务是监察,工作目标是查隐患、防事故、减伤亡。是在为煤炭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是在为实现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核心做贡献。因此,实践科学发展观,对我们来说,首要任务就是推进安全发展,实现煤炭工业安全生产稳定和根本好转。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发展,安全生产问题不仅不会自行消亡,反而更加突出。一是安全生产是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向大自然索取和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前提。二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生产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三是随着生产经营手段、设备的不断复杂,工艺的不断提高,运行或使用条件不断苛刻,更易出现各种重大、特大的灾难性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和社会影响也更大。因此,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问题仍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主要任务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针对近期发生的山西临汾市襄汾县新塔矿业公司“9·8”尾矿库溃坝等一些重特大事故, 9月19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今年以来,一些地方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从这些事件中反映出,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飘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有的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我们对这些事件及其后果的严重性必须充分估计,对其中的惨痛教训必须牢牢记取。 9月20日 ,温家宝总理在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若干重大问题专题报告中强调指出,最近一个时期,一些地方连续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和生产安全事故,严重损害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教训十分深刻。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需要常抓不懈、不可有丝毫放松的重大民生问题,绝不能以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甚至牺牲人民群众生命来换取增长,谋求利益。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起“抓经济发展是政绩,抓安全生产也是政绩”的观念。切实把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工作摆到重要的日程上来,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煤矿安全更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煤矿少死一个人,就保全了一个家庭,就能让一大家子人幸福,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从煤矿安全生产形势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  

首先,从历史上看。纵观建国50多年来我国安全生产状况,大体可分为5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初创与“一五”发展期(1949—1952年和1953—1957年),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初创期,并为今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二阶段:大跃进挫折与之后的调整期(1958—1965年),大跃进期间对我国安全生产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大跃进之后的调整期出现了相对的稳定局面。   

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动乱(1966—1979年),给我国安全工作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第四阶段:拨乱反正、恢复发展和改革开放(1980—1992年),“六五”、“七五”期间我国安全生产监察管理工作体制得到恢复和加强,“八五”和“九五”前期我国安全生产不断取得进步。  

第五阶段:高速发展和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3年至今),近10年来,尤其是2001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全国安全生产形势开始趋于好转。目前我国安全生产状况从总体上看接近世界中等水平,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在以上阶段中出现过3个较好时期:1953—1957年的“一五”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初至文化大革命前和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其中“一五”是最好的时期。也出现过3次事故高峰期:1958—1961年、1971—1979年、1993—1995年。   

对我国安全生产出现的3个较好历史时期,有许多好的经验值得总结和继承。主要经验有:各级政府和企业对安全生产十分重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和取得实效;国家与企业都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机制适时调整,各级政府的管理力度大;处理重特大事故严肃及时。   

就事故发生环境和条件而言,3次事故高峰的教训也极为深刻。第一次事故高峰是人为地破坏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律,即大跃进时代。第二次事故高峰是由于文化大革命中破坏了经济工作(包括当时的安全生产管理架构)正常运行和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并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急于求成,安全生产管理架构未及时到位所造成的。第三次事故高峰主要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发生的。  

其次,从安全生产现状看。自1990年以来,我国每年因各类事故死亡人数都在10万人左右,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990年全国死亡79442人,94年至97年间为10.1万人和10.3万人之间;99年达到11.8万人,2000年达到13万人。近年来一直在13万多人左右徘徊,每年伤残70多万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500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5%左右。以煤炭行业为例,91—99年间死亡7.5万人,年均8000多人。近年来有所下降,但所占比例仍很高。以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为例,美国为0.039,南非为0.13,波兰为0.26,印度为0.42,而我国高达4.17,差距十分明显。   

事故多发、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有深层次的原因、有浅层次的原因,有历史的原因、有发展中的原因。概括讲有以下几条:   

第一,国家安全生产法规体系不够健全,还有不少法规标准由于没有及时修订、补充,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且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差。   

第二,经济增长方式落后,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高排放,低回报,低收益,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人的素质提高上来。我国用了全世界31%的煤炭,29%的钢材,8%的石油,45%的水泥,才创造了全世界4%的gdp,数字反差太大,因此造成了能源、原材料紧张,煤电油运绷得很紧。当然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安全稳定好转需要有个过程,经济增长方式短时间内能够转变需要时间。   

第三,我国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国家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不足,而且在短期内要迅速改善各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低、工作环境差和职工素质低等状况也是不现实的。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基础薄弱,多年来投入强度不够,在整体水平上和重大关键技术方面远不能满足安全生产工作发展的需要,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更为显著。仅国有煤矿不完全统计就有505亿的安全欠帐,煤矿大概有三分之一的设备要淘汰。对煤矿建设的投入也不足。国家需要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优先考虑全体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并使事故与危害的风险不超过国家与社会的承受力,抓紧制定优先发展战略,协调发展。   

第四,行业管理弱化,企业管理滑坡。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初期,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这些年行业管理没有跟上去,有些行业的技术标准、设计规范多年没修改;行业的重大技术攻关也有空缺。比如,煤矿瓦斯形成的机理、瓦斯防治手段、治理奥灰水患等许多环节没有解决。  

第五,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形成了高危行业员工素质的差距。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和必然趋势,是大方向。我们现在城镇化率45.5%,但已经有1.3亿农民转向城市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更多的是进入了矿山和建筑行业。到20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矿区安全管理体系调研报告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