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牟一步一重天

栏目:调查报告发布:2009-07-12浏览:2622下载233次收藏

  

     

调查分析报告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牟一步一重天  

   

中牟过去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矿藏资源匮乏的农业大县、财政穷县、工业弱县。1978年,全县社会总产值为8034万元,人均总产值为158元;财政收入为1043万元,人均财政收入为20元;城乡储蓄余额274.8万元;全县从事第三产业的商户仅有58家,年收入64万元;全民所有制企业15家,产值为2640万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77.1%;农民人均纯收入131元;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663万元,公路通车里程 207公里 ,为简易公路,无高等级公路,全县客运量仅为23万人,货运量22万吨,邮电业务总量为28.6万元,电话用户755户。是工业落后、国有经济比例高、农业经济为主导的县域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全面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万众一心,开拓创新,大胆改革,扩大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近几年,中牟紧紧抓住郑汴一体化和大郑州建设的千载难逢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跨越式发展,使全县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55.6亿元,是1978年的193.67倍;财政收入5.63亿元,是1978年的94.62倍。2007年中牟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第17位,已经跻身全省20强县(市)。  

   

一、工业为主导,帕拉丁出国门  

由郑州日产帕拉丁车组成的东风--郑州日产帕拉丁车队连续三次出征挑战,连续三度成功完赛,2006年3月在28届达喀尔拉力赛上,经过16天的艰苦鏖战,再次续写中国车队参赛的辉煌,五星红旗第三次飘扬在异国的上空。帕拉丁为中国赢得了荣誉,也为中牟赢得了效益。  

中牟是农业大县,工业一直薄弱,发展十分缓慢。到1978年底,像样的企业只有机械厂、化肥厂和轻工机械制造厂,工业增加值仅为917万元,工业产值占全县工农业产值的比重为28.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政府认真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大胆对企业产权制度、管理机制、用工制度、经营制度进行改革,对企业进行改体转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引进人才、技术、资金,加大工业建设力度,使工业生产得到稳步发展。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发表以后,中牟县改革开放步子也大大加快,一批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引资企业纷纷到中牟安家落户,为中牟工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就是众多入驻中牟企业中的一个。  

1988年,经过十年的改革,中牟县认识到工业兴牟的重要性,利用资源优势和优惠条件,引进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总装车间。经过多次改革整合,1993年3月,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日本日产汽车公司、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等合资组建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1995年4月郑州日产d21皮卡车投产,2003年2月帕拉丁运动型多功能车成功上市,当年总产值就达28.78亿元,增加值达4.7亿元。帕拉丁一上市,就显示出了时尚的外观、卓越的品质、超群的可靠性和较高的性价比,先后荣膺“最引领时尚车型奖”、“最受消费者欢迎真正suv奖”、“最省油suv车型”等诸多大奖。并连续3年成功征战被誉为车坛奥运会的达喀尔拉力赛场取得傲人战绩。到2007年底,郑州日产共销售汽车40028辆,当年完成增加值10.6亿元。  

郑州日产入驻中牟的成功,使中牟更加认识到工业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支撑。县委、县政府站在促进中牟经济快速发展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工业强县”的战略思想,利用省级扩权县和对外开放重点县的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壮大工业群体,坚持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同步推进,使外来企业逐年增加,企业经营机制和技术设备得到较大改善,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效益稳步提高。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显著提高,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使一批优势企业迅速壮大,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郑州康立制药有限公司、河南红宇机械厂郑州分厂等一批企业实力雄厚,发展势头强劲,在全国、全省同行业中处于先进水平。郑州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园顺利开工建设,并与浙江产业基地等40个大型项目签定投资协议。热电联产、天瑞水泥、新华重机、新亚实业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形成了骨干企业群体。白沙、九龙两个园区入驻项目340多个,建成投产180多个。目前,中牟已初步形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医药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五大支柱产业。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新增10家,达到141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亿元。全县工业增加值完成70亿元,是1978年的763倍。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得到稳步提升。  

面对日益凸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中牟紧紧抓住郑汴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向新型工业化之路大踏步迈进。目前全省6家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当中,已有郑州日产、郑州轻汽、河南红宇机械厂3家企业落户中牟。围绕汽车工业,中牟规划建设了日产产业园,第一期进驻零部件供应商14家,全部建成投产后,2007年至2009年三年总产值可达28.7亿元,2010年以后年产值将实现23亿元。  

   

二、农业产业化,大蒜按头卖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视察中牟时参观了河南黑的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该公司生产的发酵黑蒜因其独特的保健功能而远销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徐光春书记说:“中牟大白蒜经过特殊工艺技术加工,摇身一变变成黑蒜,这一变不仅变出了更高的健康价值,而且变出了更大的经济效益。过去中牟的大蒜按吨卖,现在中牟的大蒜按头卖,一头卖到60元,这就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产品增值的最好例证。”   

大蒜是中牟的特产,早在公元前113年中牟就开始种大蒜。但形成规模,成为全国闻名的大蒜生产基地,还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1979年5月,中牟发展大蒜出口的报告得到河南省外贸管理部门的批准,并被列入省出口计划。1980年开始由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与中牟县外贸公司联合从苏联红皮蒜中定向培育,1984年大面积推广,并开始出口。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县委、县政府更加重视大蒜产业的发展,使大蒜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大蒜科研工作,推广大蒜标准化生产,在全国率先制定大蒜产品国家标准,成立了大蒜保鲜协会,不断规范大蒜生产经营秩序,大力发展大蒜冷储业、加工业,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近几年,中牟大蒜继获得马来西亚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之后,又接连获得河南省名牌农产品、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中牟大白蒜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三绿”工程蔬菜类十大畅销品牌等品牌标志。编制并评审通过了《中牟大白蒜国家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按照标准化种植出来的大蒜,优质品率增加了10%,每公斤价格比一般高出0.3元至0.4元,单产可增收500元左右。官渡镇十里铺村村民朱铁志说:“按标准化种植,俺种的4亩半蒜,蒜薹不说,光大蒜就卖了一万二,除去化肥、地膜、种子的成本,落个八九千元没问题!”韩寺镇郭庄村的大蒜通过欧盟荷兰哥麦特公司gap认证,可以直接进入欧美超市。  

大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中牟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带动了中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昔日的中牟农村经济十分落后,过去水、旱、风、沙频繁,特别泛滥的黄河水,使中牟大地一片荒芜,民不聊生。在解放后的30年中,全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入土地改革,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组织全县人民兴修水利,改良品种,推广农业机械,使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但由于体制问题,一直没有摆脱小农经济的束缚,农业效益不高,发展速度缓慢。到1978年,粮食亩产仅 154公斤 ,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48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31元。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为指导农村改革连续发了10个一号文件,中牟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央文件精神,打破过去“出工记工分、按工分分配”的大锅饭制度,在全县逐步推行地段包工或包工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按完成劳动的多少记工分,结合“人三劳七”(人口参加三份分成,劳动工分参加七份分成)或“人四劳六”的分配办法,提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随后进行了土地使用制度、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产业化、农业经营体制等一系列改革,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07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亿元,是1978年的106倍;粮食总产量达到36.3万吨,是1978年的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5836元,是1978年的44.5倍。  

为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中牟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益和竞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牟一步一重天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