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供电公司庆祝经过60周年征文:看灯具变迁60年

栏目:征文作品发布:2009-07-04浏览:2261下载135次收藏

1949年9月4日,**建起了一台恢复生产用的100千瓦发电机。建国初期,全市仅有表灯用户122户,其中工业户14户那个年代的夜晚,除了月亮,许许多多的家庭还只能通过煤油灯照明。如今,流光溢彩的灯光已经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上世纪50年代初期,电灯是稀罕物

  现年78岁的**老人是**供电公司一名退休职工。他于1950年从北京调到**工作的。回忆起当年来**的感受,**深有感触地说:“那个时候,电灯是稀罕物。天黑下来,四周黑漆漆静悄悄的,很少有人出去。”

  **说,原来**供电单位的名称是**水电厂。1949年5月,**和平解放。9月4日,**市建起了一台恢复生产用的100千瓦发电机。这台发电机当时只是为了恢复生产用。街道上虽然有电线杆和低压线路,那是解放前留下的,可以说是摆设。1949年末,全市仅有表灯用户122户,其中工业户14户。1950年,**水电厂修复了曾有的1360千瓦发电机组;1951年,修复ge1000千瓦发电机组,并新建了一台500千瓦的发电机。这样,可以保证市区少数几家工厂和城里照明用电。而包括西街等在内的城关照明,也只是个别商店和少数居民能用。有了电,位于现在怡园广场位置的水塔才开始供应水。“古代,人们为什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是因为没有灯呀!而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许多人也是这样的生活。这样,还可以节省煤油。如果晚上出去,黑乎乎的,非常不方便。”说到这里,**来了一个“小插曲”。一天晚上,他摸黑从平原师范学院(现在的河南师范大学)回单位。正走着,他隐约感觉对面来了一群狗。在不知所措的情况下,他突然想起了口袋里的火柴。燃着的一根火柴,在漆黑的夜里异常明亮,那群狗随后掉头就跑。老人说,当时的路上伸手不见五指,心里确实很害怕。哪像现在,到处灯火通明,路上也都是亮堂堂的,感觉特别敞亮。

  之后,**又讲了一件让他印象特别深的事儿,也是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当时,从县区农村调进我们单位一批人。一次,我去找其中的一个人办事。当我走到他的办公室时,看见他聚精会神地盯着亮着的灯泡,随后,使劲儿吹了一下,稍停,又鼓足劲儿吹一下。当时,我感到很纳闷,他究竟在干什么?看见我进来,对方满脸疑惑地问了我一句让我至今难忘的话,‘这个灯我怎么吹不灭啊?’这话听起来可笑,也值得我们深思。那样的年代,许多人还不了解电,不知道‘电灯’是什么概念。”农业用电始于1957年

  **说,由于发电机发电能力低下,1952年之前,**的供电范围一直都局限在市区以内。到了1952年年底,在省内建成第一座35千伏汲县变电站,新建**至汲县高压输电线路23.2公里,供汲县县城和华新纱厂等企业用电,使供电区内第一个县城用上了电。由于电力工业发展,促进了工农业发展,全市工业企业由1949年的14个,发展到1952年底的42个。

  “**的农业用电始于1957年,开始是从市区的6千伏~10千伏配电线路延伸至近郊农村供电的,主要用于农田灌溉。市郊的丰乐里、牧村、高湾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供电公司庆祝经过60周年征文:看灯具变迁60年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