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冶炼厂青年科技尖兵个人先进事迹

栏目:事迹材料发布:2009-06-17浏览:2819下载203次收藏

**,男,28岁,大学本科学历,冶炼工程师,1997年毕业于昆明工学院冶金专业,分配到**集团公司**冶炼厂,现任熔炼车间转炉工段长。
  他从生产一线普通的操作工干起,成长为一名基层生产管理人员,参与了贵冶二期、三期建设,为转炉改造后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使用作出了积极贡献,有力保障了工艺改造前后的顺利接轨以及贵冶三期工程的达产达标。
  他提出转炉烟罩进水系统的改造,并主持该项目的实施和验收,成功杜绝了困扰转炉生产的烟罩漏水现象。贵冶三期工程投产后,致力于各项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的优化,特别是针对转炉进料量和冷料处理能力的提升,展开了《转炉耐火砖减薄扩容研究》、《铜吹炼系统的节能》及plc系统改造等攻关。其中,《转炉耐火砖减薄扩容研究》项目攻关,增加了转炉容积,年可多产粗铜2万吨,年产值达4个亿,比新建一台转炉节省资金800多万元;《转炉炉龄攻关》项目,每年为贵冶节约资金2千万元以上,令日本专家大为震惊。
  如今,他正着手于转炉作业率的提高这一攻关项目,已取得了初步成绩。
  他利用科技进步解决了许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在高品位冰铜吹炼的物料、炉况和渣含铜的控制中,提出了有效的工艺操作方案,成功实现了在高冰铜品位吹炼条件下的中间物料平衡和渣含铜的稳定。由于工作业绩突出,1999、2000年**被授予贵冶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2002年,他负责的《转炉耐火砖减薄扩容研究》获得**冶炼厂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还获得**冶炼厂先进劳动者荣誉称号。2004年,又被评为**十佳青年荣誉称号。

**事迹材料
  “点石成金”的科技尖兵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强基固本、保持持续发展的坚实后盾。
  ****冶炼厂熔炼车间转炉工段长**,满腔热情扎根生产一线,痴心不渝从事冶金技术研究,以“点石成金”的技改之作,在车间的产量提升和科技攻关及技术跨越中,发挥了一名基层科技人员的重要作用,为贵冶这座现代化大型炼铜工厂的生产顺行与蓬勃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大伙毫不吝啬给他起了个“科技尖兵”的美誉。

  (一)

  **毕业于昆明工学院冶炼专业,1997年,他带着年青人的梦想和憧憬,走进了贵冶这座大熔炉,开始拓展青春的“闪亮点”。
  万事开头难。记得刚到熔炼车间转炉工段,置身于高大、喧嚣、宽敞的厂房,面对繁杂、林立、陌生的设备,感受着紧张、忙碌、火热的工作场景,感觉到周围的一切与自己那瘦小身躯、厚重眼镜的“文弱书生”形象是那么不相协调,随之而来的是一阵困惑和茫然,在高温、烟气、粉尘交织的艰苦环境里,自己能顺利驾驭设备,熟练掌握高、精、尖的炼铜技术吗?
  准确定位,寻找行动的支点。分到转炉工段后,**便迫不及待地将一摞一摞的生产操作资料与设备图纸当成“有味诗书”咀嚼起来,常常是一个人挑灯夜战,直到深夜。他凭借“初生牛犊”的闯劲和青春的满腔豪情,用虚心请教学习、踏实勤勉工作、执着进取钻研去填补实践的空白,用青春的汗水去催开成功之花,在一次次的实战中,他找到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相互促进提高的最佳切入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半年,他不仅能够完全独立胜任转炉工序任何一个岗位,而且总能出色地完成领导交下的各项生产任务,逐渐成为了转炉吹炼技术的“行家里手”。
  车间转炉每天有着上千万吨的物料吞吐量,是保证生产连续、稳定和产品高精度的关键环节。随着贵冶产量的逐年提升,传统的转炉吹炼控制技术已日显“笨拙”,越来越不能与工厂生产发展的要求相匹配。
  在实践中日趋“见多识广”的**凭着自己敏锐的专业嗅觉,深感从日本引进的全套生产设备的控制系统已大大落后于时代步伐,一场技术革新迫在眉睫,不容置疑。
  但一个“改”字谈何容易?当时没有任何资料,也没有其它厂家的经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冶炼厂青年科技尖兵个人先进事迹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