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法治实践的调研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苏作为?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更令人瞩目。2004年7月14日,中共?苏省委颁发了《法治?苏建设纲要》,在全国率先将党的依法治国方略付诸于实践。各省辖市认真贯彻执行,摆上重要位置,成立专门机构,狠抓工作落实。几年来的法治建设历程,既展现了法治在?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宏伟前景,同时也反映出要进一步深化法治建设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基本方面,即认识问题,信心问题与方法问题。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快推进法治?苏法治无锡建设的重要一年。对这些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以探索研究,对巩固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成果,指导今后的法治建设工作是完全必要的。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把握法治的精神内o,坚定不移地践行党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要不要法治,建设什么样的法治,这是践行依法治国方略,推进区域性法治建设实践中在思想认识层面上遇到的首要问题。思想认识不理清,法治建设难以深入推进。现实思想中有一些倾向值得注意,即有的仍把法治看成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有的只要?济不要法治,有的甚至把政策当成法治等等。其实这是对法治的一些误解。法治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一书中,其基本要素有两个,一是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二是大家服从的法律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法家人物商鞅曾提出过“以法治国”的思想,但未形成法治概念。据有关方面考证,我国最早宣传并明确提出法治概念的是戊戌变法时期的梁启超。直到公元1997年,是党的十五大才首次明确提出法治概念,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从此,依法治国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治国方略,被写进宪法,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法治的基本o义是国家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其精髓在于规范控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我国是单一制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完全有可能有必要有条件建设现代法治国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要体现,是党的事业发展正确路径。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巩固本质上要求推动现代化法治建设。我国宪法总纲开宗明义地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规定从本质上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人民主权的性质,应该、必须而且有条件建立起比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更高更广泛更真实的民主政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而现代法治从本质上讲是与人治相对立,是与民主相联系的众人之治,是人民之治,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即通过共产党的领导把人民的智慧与意志集中体现出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上升为具有普遍约束力人人必须遵守的国家法律,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民主与法治是同一事物的二个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磨合、健全和完善的过程。
2、社会主义市场?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客观上要求推进现代法治建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的?济体制已从计划?济转型为市场?济,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济秩序,促进?济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依法对市场?济主体的资格进行确认,必须依法规范?济主体的?营行为,必须依法调节相互间的?济关系,维护与救济合法权益。在市场?济条件下,不同的?济主体处于竞争环境中,规范相互的?营行为,这是法治在社会?济生活中的运行状态。同时各类主体在?济生活中平等、自由、公开、诚信、秩序等意识与观念的形成,是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必不可少的思想条件。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市场?济与现代法治建设具有天然的联系。如果说,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自然?济相对应的是封建专制的话,那么,当今社会主义市场?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与其对应的必然是社会主义的现代法治,也可以说,没有社会主义市场?济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法治,反之,没有现代法治,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济。
3、党的政治理想与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现代法治建设。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政治上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优秀遗产的历史继承者。党的先驱者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建国50多年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验教训之后,最终确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这标志着我们党在政治上的进步与成熟。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学会掌握法治理论,运用法律方式管理与引领国家的进步,要设定科学的程序,了解真实的民情,反映真实的民意,集中人民的意志与智慧,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法律,并带头遵守维护宪法与法律的权威,在全社会形成笃信法治,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从宏观上看,人类社会始终于变化与发展之中。从昨天、今天到明天,社会的进步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中国封建社会的执政者们,在长期执政的实践中找到了“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治国方法,西方资产阶级的执政者们在与封建势力的斗争中找到了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执政方式,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确立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执政方式的转变顺应了历史潮流,把握住了社会发展的脉博与规律,反映了当代中国绝大多数人的愿望,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推动现代法治建设的直接动力。没有执政党领导与推动,法治建设是完全不可能的。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把握?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规律的重要影响,坚定不移地确定?济相对发达地区法治建设能够率先获得突破的信念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由于历史等诸多?因,不同的省份和地区?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笔者认为,上层建筑适应?济基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法治建设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必然要与?济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正是?济社会在诸多方面的差别决定全国各地法治建设不可能齐步走,?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性将决定着全国法治建设的统一性与差异性长期存在。从总体上看法治建设在一些?济欠发达省区受制约因素十分突出,而?济发达地区的情况相比之下要好得多。我们要充分认识?济相对发达地区加强法治建设必要性和有利条件,树立坚强的信心和信念。如果说,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完全可以建设现代法治国家,那么,在?济相对发达地区法治建设就有条件走得更快一些。在区域性法治建设中缺失信心,不敢争先,不肯争先,无所作为都是不可取的,也是没有根据的。
1、?济发达地区?济发展与国际?
区域性法治实践的调研分析
本文2009-06-09 16:07:41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27050.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