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强化电视新闻记者队伍素质调研思考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09-06-09浏览:2130下载213次收藏

电视新闻除了大众传媒都有的传播信息的功能外,其本质就是党的喉舌和耳目,是传递党的声音最有力的武器,可以为促进地方经济鸣锣开道。要想发挥好喉舌和耳目作用,就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记者队伍。**电视台新闻记者队伍状况如何、有哪些问题、有何应对措施,带着这些问题我就电视新闻记者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新闻部基本情况
    **电视台新闻部目前自办三档新闻节目《**新闻联播》、《晚间播报》和《新闻观察》,一档专题节目《法制**》。部门人员23名,其中正副主任3名、编辑1名、通联1名,人员中科班生只有5名,获得二次对口专业学历9名。其余为其它专业学历,在一线记者18名。人员中在编6名、非在编10人、临时人员7名。这支队伍中既有在编人员,又有非在编人员;既有台聘人员,又有临时人员。这支队伍的一些骨干属非在编人员(实行编制实名制确认)如:张玮《晚播》制片人,正科干部;武海涛《新闻观察》制片人,副科;岳青《法制**》制片人,共7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记者队伍不稳定。2005年至今有12名记者调出新闻部,或改行或到栏目工作,调入只有2人。主要原因是工作压力大,生活没规律。因此有的记者得了胃肠病、有的得了心脏病、还有的神经衰弱睡眠不好。现有的记者既拍画面又写稿子,时效性强的稿件最迟第二天就得播。年轻人还可以,年纪大的,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完成采访任务,忙的不亦乐乎。另外没有严把出口关,致使记者调出新闻部的占一半,这样发展下去会青黄不接。

    2、骨干采编人员较少。原因是资深和经验的记者,有的被调走,有的年龄偏大、而且有病,体力精力跟不上。尤其是记者,老记者体力精力跟不上、出不去,而年轻记者被派出去采访的多,主要是各种检查、考察调研、会议等,自采的少。加之培训学习跟不上,实践锻炼机会少等,两方面的原因使得有深度有影响的报道没人拿的出来。

    3、精品力作少。这几年,**电视台获全区好新闻奖较多,但只有《马老汉十年拣麦7.5万公斤》获中国新闻三等奖。即便是获奖作品也是经过加工以后才报送参评的。有经验的老记者职称有了,不愿再费心去创作好作品,年轻的记者又忙于应付,有时忙的不可开交。记得先进性教育时,有一位记者从下午开始采访“动员会”到晚上9点回家,采访了6、7个单位,累的筋疲力尽,但只能发个综合消息,许多记者都是这样,每天忙于应付政府和领导的各种会议、调研活动这些“硬性任务”,他们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策划拍摄好作品。

    三、对策与思考

    新闻事业是现代社会的神经和血液,是一项需要新闻记者付出满腔热诚、百倍坚辛甚至热血和生命的事业。干好这项事业,需要新闻记者自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强化电视新闻记者队伍素质调研思考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