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农业结构调整与增收状况调研建议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09-06-08浏览:2139下载247次收藏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近年来,**市按照自治区农业结构调整及“三个百万亩”规划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坚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用“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使有限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是科学规划,实现农业区域化布局。按照自治区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与发展规划,根据**市的资源条件、区域特征,我们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市特色优势农业的意见》,做出了建设“农业十大基地”的战略决策,提出经过3至5年努力,建成100万亩优质粮食基地、50万亩设施农业基地、50万头奶牛基地、600万只滩羊基地、50万头肉牛基地、50万亩高酸苹果基地、50万亩红枣基地、50万亩葡萄基地、100万亩人工甘草基地、200万亩饲草基地。把川区率先建成宁夏现代农业示范区,山区率先建成宁夏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经过努力,2008年,以老灌区为主的优质粮食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设施农业达到20.37万亩;以利通区为主的奶牛存栏达到19.1万头;以同心县、红寺堡开发区为主的肉牛出栏25.1万头;以**县为主的滩羊饲养量达到451万只;以中部干旱带为主的甘草种植44.3万亩,人工种植优质牧草139万亩,特色优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区域性更加明显。

二是优化种植业结构。面对黄河减水和持续多年的旱情,我们变压力为动力,把种植业战略性调整与应急调整结合起来,川区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节水农业,逐步压减套种面积,扩大单种玉米面积,减少水稻面积,扩大经济作物,大力实施冬麦北移。山区逐步压减小麦面积,积极扩大销路稳定的玉米、马铃薯、油葵等耐旱节水作物。 到2008年底,全市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448万亩,粮食播种面积290.7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60.5万亩,玉米种植98万亩,水稻种植18万亩,经济作物73.7万亩。冬麦北移取得突破性进展,2008年平均亩产达486公斤,比春麦高159公斤,种植面积达到15.1万亩,超额完成了自治区下达任务。粮食产量多年稳定在8.12亿公斤,为农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三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近年来,我们将设施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的突破口,加快发展。2008年新建设施农业10.27万亩,是前10年的总和,累计达20.37万亩,其中日光温室9.63万亩,大小拱棚10.74万亩。种植以茄果类品种为主,瓜果类为辅,并大力发展设施园艺,提高经济效益。

四是发展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全市进一步推广、扩大粮套菜、菜套菜、经套菜等多种立体复合种植以及麦后复种蔬菜、西瓜、胡萝卜等种植模式。利通区大力发展小拱棚西瓜、冬麦后复种青贮玉米10.06万亩;青铜峡市发展食用菌种植20万平方米,品种由过去单一的平菇向双孢菇、鸡腿菇等多样化、高档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同心县建立了四个千亩马铃薯套种萝卜、枣树套种萝卜示范区,采取多项抗旱节水措施,积极发展抗旱农业。

五是积极发展养殖业。将畜牧养殖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出户入园”规模化养殖。2008年新建奶牛、肉羊养殖园区47个,累计达到157个,其中奶牛园区20个,累计达到83个。生猪饲养量达到101万头,家禽饲养量达到900万只。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1.4万吨、1.6万吨、56.9万吨,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13万亩,产量达到1.2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9.2亿元。积极推行订单青贮,协调青贮配送中心与农户签订6万亩青贮玉米种植收购协议,青黄贮制作总量达到72.5万立方。

 六是强化集成配套。大力推广麦套玉米吨粮栽培、水稻旱育稀植、单种玉米高产栽培、覆膜保墒集雨补灌、马铃薯种薯脱毒化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等高产高效综合技术及全程机械化技术,努力提高技术到位率,力促粮食产业科技应用水平的全面提升。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优质粮食、设施蔬菜标准化推广率达到90%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程度达到80%以上,畜产品加工环节标准化程度达到95%以上。全市取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58个,产品认证335个,绿色食品认证37个,有机食品认证2个。

二、农民增收情况

**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90.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长期以来,**市委、政府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力增加农民收入。2008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079元,同比增加468.5元,增幅达13%。其中:利通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13.2元,增幅12.6%;青铜峡市5444.6元,增幅10.3%;**县为3002.3元,增幅14.4%;同心县2576.9元,增幅为16.4%。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把发展劳务产业作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加大了农民培训,“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完成农民培训20.2万人次,“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在142个村筛选7100名基本学员,在每个示范村开展了15场培训、15场现场指导。“阳光工程”培训9803人,实现转移就业9020人。据调查推算,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101.3元,增幅为22.9%,占增长量的43.8%。

二是家庭经营纯收入呈平稳发展态势。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为2652.6元,同比增加了221.4元。其中,人均种植业纯收入为1339.5元,同比增加了40.6元,增幅为3.1%;牧业收入虽然受饲草料价格上涨、下半年奶价下跌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但由于上半年牛奶等畜产品高价位运行,为全年牧业增收奠定了基础,人均牧业纯收入为804.9元,较上年增加141.2元,增幅为21.3%。非农产业保持了健康有序地发展。人均非农产业纯收入为501.9元,同比增加了42.7元,增幅为9.3%。其中:二产业纯收入74.7元,同比增加7.8元,增幅为11.6%;三产业人均纯收入为427.2元,较上年增加34.9元,增幅为8.9%。

三是财产性收入由于土地征用收入、出售家庭财物减少,2008年人均为48.9元,同比减少了12.8元,减幅为20.7%。

四是由于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的标准提高,拉动了转移性收入的大幅度增加。2008年人均为276.3元,同比增加了54.6元,增幅达到了24.6%。

三、2009年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2009年,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46元,增长6%。信心在于:一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对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务院《关于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农业结构调整与增收状况调研建议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