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在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栏目:指导讲话发布:2009-06-02浏览:2695下载170次收藏

同志们:  
     这次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工作现场会,是在新农合制度全面覆盖后,行署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也是推动新农合制度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次关键性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新农合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五年来我区新合试点工作经验,分析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目的。刚才,松桃县人民政府、地区卫生局、地区发改局、地区财政局、地区民政局、地区计生局的负责同志分别结合各自职能,就本部门本系统进一步做好新农合工作作了很好的交流,各自都有很好的做法和经验,希望大家认真领会,相互借鉴。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正确看待我区新农合制度建设取得成绩和面临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200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建立新农合制度,到2010年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总体要求。按照国家、省里的统一部署,2003年,我区开始在铜仁市启动试点工作; 2006年,增加了玉屏县和万山特区2个试点;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07年,全区实现了新农合的全面覆盖;今年,中央对新农合工作更加重视,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补助翻番,使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90元,参合农民达303.87万人,参合率达87.55%,总参合基金达2.73亿元,截至10月底止,共兑现报偿资金12464.38万元,基金使用率达45.58%,受益群众达175.55万人次。五年多来,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扎扎实实、积极稳妥地推进,实现了新农合从试点起步到全面覆盖的跨越。回顾总结几年来的工作成绩,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制度框架已经形成,管理运行日趋规范。开展新农合试点以来,我们研究和探索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医疗服务供需状况的政策措施、运行机制和监管方式,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发展,注意完善制度、稳步推进,目前已经建立了符合我区农村实际的新农合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一是建立了政府组织领导、卫生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经办机构运作、医疗机构服务、农民群众参与的新农合管理运行机制。二是建立了以家庭为单位、自愿缴费参加,以县(市、特区)为单位统筹,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三是形成了住院大病统筹+门诊家庭账户+单病种报偿和住院统筹+门诊统筹+单病种报偿相结合的补偿模式,建立了符合当前医疗消费水平的统筹补偿办法和医疗费用现场结算报销的补偿机制。四是建立了新农合基金封闭运行机制,专业审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县乡村三级有效衔接的经办体系。五是建立了以多方筹集资金资助五保户、特困户参合,以及大额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新农合救助制度。目前,新农合已经成为农民群众基本医疗保障的一个重要实现形式。  

     第二,提前三年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制度的社会基础不断扩大。国家要求贵州省2010年实现新农合的全面覆盖,我区于2007年将新农合制度覆盖到全省农村居民,比国家总体要求提前了三年。目前,全区参合农民已达到303.87万人,平均参合率达到87.55%。随着新农合覆盖面的不断扩大,新农合制度不断深入人心,农民群众对参加新农合的担心和疑虑逐步消除,信心大大增强,特别是卫生保健意识、健康风险意识、互助共济意识和民主监督意识得到培育,为新农合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第三,筹资力度不断加大,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到2007年,当年筹集的新农合基金为1.4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5806.6万元,省级财政4064.6万元,地级财政870.9万元元,县级财政870.9万元,农民缴费2903.3万元。全区人均筹资标准由2003年的30元,提高到2006年的50元,再提高到今年的90元。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财力支持,为新农合健康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四,补偿水平逐步提高,参合农民得到实惠。从2003年到2007年,全区累计已有141.11余万人次享受到新农合补偿,共补偿资金8602.2万元元。其中,住院补偿14.97万人次,补偿资金7101.2万元元;门诊医疗补偿126.14万人次,补偿资金1500.9万元。由于新农合的推行,全区农民住院率由2003年的58.93%提高到2007年的83.94%,参合农民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逐步得到提高。可以说,新农合在满足农民医疗需求,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缓解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保障农民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农村医疗服务条件得到改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随着新农合的全面推行,农村医疗服务工作量快速增长,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2003年到2007年,国家投资9580余万元,地方财政及自筹资金投资2420余万元,完成了12个县级医疗机构和147所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投入916万元,为77所乡镇卫生院配备了基本医疗设备。全区乡镇卫生院常规设备的配置将在今年基本完成。新农合的实施,有效推动了农村医疗服务条件的改善和综合服务能力的提高。  

实践证明,新农合制度符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适应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医疗服务需求,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在此,我代表行署向所有为全区新农合制度建设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与此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区新农合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一些地方担心基金透支,统筹补偿方案不尽科学合理,致使新农合基金节余过多,影响了参合农民的受益水平。二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些地方农村医疗设施条件还比较差,特别是缺乏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难以满足农民群众基本的医疗需求。三是新农合经办机构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新农合全面覆盖和筹资标准提高以后,新农合经办管理机构承担的工作将更加繁重,加强能力建设的任务也更加紧迫。四是部分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行为还不够规范,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不合理收费等问题在个别地方仍然存在,影响了新农合制度的实际效果。五是在新农合制度建设中,出现了新农合制度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如何衔接,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医疗如何保障等新情况、新问题。六是流出、流入务工人员的参合制度尚不够规范。这些问题和不足,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加以解决,保证新农合健康、稳步发展。  

   

    二、五年多来新农合制度建设在实践中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过去的五年,我区新农合制度建设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  

     第一,始终注意提高农民群众的受益水平。让农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是新农合制度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新农合制度不断巩固发展的根本原因。五年多来,各地在保证基金安全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在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