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效益型畜牧业发展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09-06-02浏览:2215下载293次收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内容丰富、涵义深刻、任务艰巨。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是解决“三牧”问题的重大举措。新牧区建设必须解决好对草原生态的保护、建设与合理利用问题,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地发展生态效益型畜牧业,这是根本。

一、正确认识草原生态现状及其造成的原因是新牧区建设的思想前提

(一)草原生态环境的现状

    乌兰毛都牧区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草原退化日趋严重

    乌兰毛都牧区草原总面积约850万亩,现在草原退化面积约占草原总面积的70%,是1984年退化面积的10倍。草原退化的主要标志是:草层覆盖度变小、牧草高度变矮、密度变稀、单位产草量明显下降。与70年代以前比草原产草量下降约75%。牧草质量退变,可食性牧草比例下降,植物多样性严重受到破坏,多种优质牧草品种绝根或濒临绝根,取而代之的是杂草、毒草。重度退化草原地表裸露,生产能力近于丧失。局部地区建设的速度仍赶不上整体退化的趋势。昔日的“天苍苍,野芒芒,风吹草地见牛羊”的美好景色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天苍苍,野芒芒,风吹草地见鼠儿跑”的可怕景象。

    2、水土流失严重

水资源总量减少,大部分河流年经流量逐渐减少,降水减少,用水量增大,使水流枯竭。随着草场退化,带来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草原更加退化沙化,出现恶性循环趋势。

3、森林、湿地面积急剧减少

森林、湿地面积的缩减大大降低其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功能。由于生长环境不断恶化,各地的野生动物分布明显缩小,诸多珍贵野生动物日渐稀少,有些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80年代以前,草原生态比较合理协调,牧草繁茂,牛羊肥壮,食肉性动物如狼、狐狸、草原雕等,食草性动物如黄羊、狍子、鹿、兔等,食虫性鸟类如百灵鸟、云雀、燕子等等数量多的无法形容。而现在,对植物有害性草原啮齿性动物鼠、害虫等无限泛滥。

    4、盲目流入牧区的人口逐年增加。他们进入牧区之后,由于没有生产资料,因此就乱开荒种植农作物或非合理非合法地侵占牧民草场,掠夺性经营畜牧业,使本来脆弱的草原雪上加霜。给草原生态的完整性、平衡性带来了很多压力,同时对牧区社会治安也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

    (二)造成草原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造成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很多,有自然因素的作用,又有人为因素的作用,但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多。

    1、人的生态环境观念差

    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对生存问题一直没有树立一个清醒,客观、全面的认识,直到今天,人们尤其牧民群众的“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意识根深蒂固。还有一种观念就是错误的生态伦理观。长期以来人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伦理观,将自然资源仅仅视作人类消耗利用的对象,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类要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缺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观念,因而无限度地肆无忌惮地掠夺、索取,忽视了人对自然的义务,违背了自然生态的持续、平衡规律,把人与自然摆到了对立的位置。有人认为生态环境是长远的事,只靠个人自觉保护环境起不到什么作用。在这些落后思想观念的背景下,人们任意地、无节制地从生态系统中索取生物资,乱垦、乱砍、乱牧、乱采、乱挖、乱捕,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所固有的自我调节机制,引起了整个生态平衡的紊乱和恶性循环。恩格思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的确,当人们一度凌驾于大自然之上而沾沾自喜时,当人类惊叹自己与天地斗争所开创的“丰功伟业”时,自然的疯狂报复带来了频繁的水旱灾害、地球变暖、沙尘暴、病虫害等多种灾害,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2、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

    长期以来,广大牧民养成了逐水草而牧的游牧生产生活习惯,重头数、轻生态,重传统、轻改良提质,从而出现严重的超载过牧现象,引发草畜矛盾,加重了草原的退化、沙化。科右前旗牧区2005年牲畜总头数为130万头只,折绵羊单位牲畜载畜量已经达到138万个羊单位,超载70万羊单位牲畜。由于过牧、牲畜过度啃食,使牧草反青难,无草籽带、植株变稀变矮,优质牧草大量减少,产草量严重下降。牲畜的频繁啃吃和践踏,草场得不到休养生息,导致地表裸露和表土松散,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

    3、乱采乱挖中草药

    在牧区草原上,每年因采挖中草药材,使草原植被大面积破坏。在草原上长有黄芩、桔梗、苍术等几百种中草药材。由于这些药材市场行情逐年见好,受经济利益驱动,每年农区、半农半牧区大批人员涌入牧区无计划的乱采乱挖药材。据测算平均挖1斤中草药材要以破坏10—20亩草地为代价,结果导致对土壤表层的破坏而受破坏的土壤表层在风蚀、水蚀的作用下便导致草场的退化。

    4、乱搂

    90年代末前,在牧区搂柴禾的非常多,搂柴禾使许多年的植物连根拔起,导致返青难,降低产草量,同时使土壤疏松,易遭受风蚀水蚀,造成草场退化。

    5、由于乱砍盗伐树木,天然森林面积锐减,使其调节气候、保护水土的作用大大降低。连年的干旱加之人为开垦,草原湿地面积严重减少,失去其功能。湿地与森林、海洋一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类型,作为陆地上的天然储水库,它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浸蚀、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被誉为自然之肾,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效益。

    6、鼠、虫害严重

    动物结构变化会引起生态平衡失调,如:草原鹰、狐狸等种群减少往往引起鼠类种群的增加,造成草原退化;而鸟类及其它天敌种群数量的减少,会使某些害虫爆发性繁殖,大面积损害草原植被,成为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由于结构变化加之连年气候干旱,以及除鼠虫害力度的减弱,草原鼠、害虫种群确实爆发性繁衍。鼠、虫与人畜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日趋严重。除冬季外,在草原上随处可见横行无忌的老鼠和星罗棋布的鼠穴。有一种草原鼢鼠,又叫“盲鼠”长年在地下活动,吃草根,在挖洞时把大量的土推出地面,在洞口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土丘,这些土丘不仅影响草地的利用,同时土丘覆压周围的牧草,使大量牧草枯死。大部分鼠类以禾本科、莎草科、豆科等优质牧草为主要食物,对草场的破坏程度相当大。另外,蝗虫等十多种有害昆虫对草场也有很大的破坏性。

    7、政策观念上的偏差

    以往人们的“增长头数优先、重农轻牧、引种入牧”这种生产经营观念浓厚,把草原视为荒地,不科学、不合理地过多地开垦开发,靠耗费资源,牺牲生态环境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如:92年至95年,在那几年里,前旗牧区开垦30多万亩草原,并且开垦的全是好草场。使草原植被遭受毁灭性破坏。乱垦草原,导致草原面积缩小,扩大草原退化、沙化面积加剧了草畜、农畜和人畜矛盾。

    二、科学发展生态效益型畜牧业是新牧区建设的根本

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首先,必须解决好畜牧业生产发展问题。总的来看,多年来,草原畜牧业生产发展很快,牲畜头数连年递增,牧民收入逐年增加。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经济的增长、收入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以破坏生态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一定要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畜牧业。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强化草原生态保护意识

    过去的畜牧业发展观主要着眼于增加牲畜头数以解决生计问题。事实证明,在这种传统落后的畜牧业发展观指导下进行的生业方式对草原生态环境和社会造成了重大负面影响,是不可持续的发展观。因此,我们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增强生态保护意识,为建设好新牧区、打下科学的思想意识基础。

    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既要保证适度的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又要保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优化,从而做到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实现持续、共时、有序发展。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自然资源总量和总体上的生态完整,实现社会继续进步。

    可见,改善与保持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样也是我们建设新牧区的基础之一。

    草原资源环境是草原人民生存与发展的摇篮。草原人民生活在草原上,就象鱼儿生活在水里一样,“鱼儿离不开水”草原牧民失去了草原生态环境就不叫草原牧民了。连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都失去了更谈不上建设新牧区了。草原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保持是草原人民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根据可持续性的生态环境调整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承受的持续平衡范围内科学确定自己的生业方式。

    人们的生业观念决定生产方式,因此,我们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意识。宣传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代一代的坚持下去。通过宣传教育,使得人人都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珍惜花草树木的良好习惯,形成自己不做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不为眼前利益而损害生态,同时阻止他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的思想和行动氛围,使每个人都来关心我们的生存空间,使得适度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共同携起手来,永远保护和建设好自己的绿色家园。

    (二)保护草原生态,需要制度创新

    1、现行政策制度的创新

    人们面对日趋严重恶化的生态环境,应有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制定强硬制度来保护生态。党和政府应该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同计划生育一样定位于基本国策,建立一整套责任制度,实行“一票否决”制。这样定位既是一种非常时期选择的科学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能够体现党和政府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的决心。

    2、落实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

    其实,草原民族历史以来依法管理草原生态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效益型畜牧业发展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