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无明显电流斑电损伤鉴定的研究进展

栏目:医学论文发布:2009-03-27浏览:2814下载162次收藏
【摘要】低压电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在形态上主要依据皮肤电流斑来确定,但在实际工作巾尚有电流斑不明显,甚
至缺如的案例,使鉴定工作产生一定难度.本文依据文献资料对电击伤的机制及无明显电流斑的电损伤的各种相关指标
进行综述。
【关键词】电流斑;电损伤;电击伤;机制
【中图分类号】d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297(2006)04—0289—03
forensic research advancement of assessment in electric injuries without obviom electric mark.liu yah-jun.zha ng
tian—lin,wang ying-yuan.school offorensic medicine,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
【abstract】forensic investigation of low voltage electric death is mainly d on electric mark on the skin in morpholo‘
gy.but there are many eases that have less obvious electric marks,even no electric mark.it is dimcult for forensic investigation.
this daper reviewed the mechanism of electric injury and correlated indicators in the ease without obvious electric marks.
【k y words】electric mark;electric jnju ;electric burn;mechanism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触电事故中美国每年大
约有0.5%的致死率,发生于低压电源的约占60%一
70%.其死亡率约占家庭突发死亡的1%。在交通事故
中亦可出现汽车蓄电池导致的电损伤。【1】在我国据
9695例电击伤临床资料统计显示,[2]电烧伤占住院烧
伤病人6.56%.死亡率为3.1%。目前在法医检案中,因
电击死的鉴定尚停留在有无典型电流斑上。然而,在
实际案例中并非每一例电击死都存在典型的电流斑,
尤其是不典型的电击死(如水中电击死则不能产生典
型电流斑[31),故其应用价值相应的受到限制。在明确
电损伤机制的基础上探讨器官组织形态学变化,并借
助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来寻找无明显电流斑的
电损伤的鉴定指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电损伤机制
rc ke和rd astumian提出电流损伤来源于两
种机制:一是电流通路上焦耳热产生热损伤;二是电流
对具有电极性组织成分的直接破坏作用。而热作用和
非热作用发生要受多种因素影响:[41如电流类型(交
流电比直流电对人体危害更大[51)、电压、触电时间、
与放电物体直接或间接接触面积、接触人体组织的电
阻大小、是否与水或金属导体接触、电流在人体所经
过的通路。如果电压低且接触时间很短,主要是非热
作用导致细胞损伤;反之.热作用占主导地位。michael
在测量电击伤组织的电阻时,发现电击死组织的温度
平均增加2~5℃。证明电击伤时存在热作用。非热因素
主要包括电场、时空、电离和化学因素等,其中电场因
素可选择性地使电场范围内某些组织细胞、亚细胞和
分子水平结构发生损伤,并可释放出大量炎症介质,
导致恶性损伤坏死扩大。目前公认机制包括电穿孔及
电作用蛋白质变性。
二、目前用于无明显电流斑的电损伤鉴定的指标
对无明显电流斑的电损伤法医学鉴定还局限于
器官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改变上,诊断技术的限制
对内脏的电击损伤诊断缺乏特异性的形态标准,而组
织形态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单纯研究组织形态已缺乏
说服力。随着技术的进步,探索应用酶组织化学、免疫
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甚至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电击
损伤诊断的研究就很有必要了。
(一)皮肤相关鉴定指标
1.特征形态改变。肉眼未发现明显表皮损伤的电
击死.光镜下较具特征性的是表皮的极性化改变,表
皮细胞或扭曲变形、染色较深、排列紧密、呈栅栏状、
[作者简介]刘雁军(1982一),男,汉族,山西晋城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法医病理学研究 作;
tel:+86——351-4933952;e-mail:lyj820925@163.com
[通讯作者]王英元(1958一),男,汉族,山西稷山人,博士,教授。e—mail:wyy580218@163.corn
· 290 -
漩涡状、螺旋状或圆圈状,或伸长似钉样插入真皮中。
电镜下可见上皮细胞浆中基质凝固成团块状。大部分
细胞器破坏.细胞内膜系统断碎,其下真皮层可见凝固
的颗粒状物及胶原纤维凝固性坏死。同但这种坏死也同
样存在于皮肤烧伤边缘部、皮肤钝器损伤、皮肤干燥处
以及巴比妥中毒或冻伤引起的水泡等处。故须结合组织
学、组织化学染色和扫描电镜等方法综合判断。
2.损伤局部皮肤金属颗粒检出。有学者认为电流
作用时产生的高热及电解作用使金属颗粒沉积在皮
肤而出现皮肤金属化,可为诊断电击死的重要证据之

。电流本身的电离作用将金属离子导人皮肤组织深
层。对损伤皮肤表层及深层金属含量进行定性定量的
检测.可以协助诊断电流斑,也可鉴别由于高热金属
物引起的皮肤损伤,后者引起的损伤只有热损伤,金
属离子不进入深层组织.而仅附着在表面且含量也明
显小于电击伤。损伤局部皮肤金属颗粒的检出,在无
明显电流斑及腐败尸体的案例中对电击死的判断有
一定的法医学意义。
(二)心肌相关鉴定指标
1.特征形态改变。vittorio fineschi等[71发现电击
心脏特征性改变:心肌碎裂(myofibre break—up mfb)
有以下3种组织学类型:(1)成束扩张膨胀的心肌细胞
与超收缩心肌细胞夹杂存在,可见断裂或扩张的闰
盘.超收缩心肌细胞核呈正方形外观而扩张的心肌细
胞核呈卵圆形;(2)超收缩肌细胞与膨胀过度的肌细
胞交替出现,且被增宽的闰盘所分隔;(3)超收缩肌小
节的非嗜酸性带状粒细胞与过度拉伸的肌小节交替
存在。界限清楚。这种特征性病理学改变对于未形成
明显电流斑的电损伤的鉴定有着重要意义。
2.心肌细胞膜na*一 酶活性改变。ercan varol等
[81发现低电压电击可直接导致心律紊乱.致死的主要
原因是出现室颤。其机制可能为:心肌坏死致心律失
常,na~一k+atp酶含量变化及心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国内学者认为无典型电流斑的电损伤中电流作用使
心肌细胞膜na 一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下降,电
流对远离触电点细胞膜蛋白有损伤作用。心肌细胞膜
na*一k+酶活性改变为电击死无典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无明显电流斑电损伤鉴定的研究进展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