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恢复与人工治理的有效结合事迹介绍
自然恢复与人工治理的有效结合
————xxx县xxx镇水保生态建设事迹介绍
xxx镇位于白于山区贫困地带南麓,陕西省xxx县的北部。辖18个村委会,94个村民小组,9724人,土地总面积275平方公里。2000年以前,xxx镇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其它地区一样,山大沟深,土地瘠薄,水土流失严重。全镇水土流失面积232.5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84%,沟壑密度3.4条/平方公里,侵蚀模数为1.3万吨/平方公里,年输沙量372.5万吨。据史书记载:历史上这里曾是林茂草丰之地,但由于人口增加,迫于粮食的压力,大肆毁林开荒,垦草种粮,广种薄收;加之超载过牧掠夺经营致使植被衰竭,形成了“愈穷愈垦,愈垦愈穷,愈荒愈牧,愈牧愈荒,水土流失愈来愈严重”的恶性循环。
2000年6月,陕西省山川秀美办公室(省水土保持局)将xxx镇确定为全省山川秀美建设示范镇之后,xxx镇党委和政府在xxx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站在治黄致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全镇实际情况,围绕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总目标,提出了“以草起步,综合治理,全面封禁,自然修复,培植产业”的科学发展思路,仅仅五年时间,全镇范围内植被得到快速恢复,林草覆盖率明显提高,水土流失减少,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创造了一条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三赢”的好路子。截止2005年底,全镇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7.7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75%,较1999年提高53个百分点。种草12.8万亩,其中林草间套6.7万亩,造林15.9万亩,封禁自然恢复林地6.5万亩,林草覆盖率78%,较1999年提高58个百分点,年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0.58万吨/平方公里,较1999年下降56个百分点,年输沙量较1999年减少208.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248元,比1999年净增798元。这里的山是绿的,水是清的,地是平的,人是富的。
xxx镇在5年的时间内,实现了植被的又快又好恢复,核心在于:一、因地制宜,找准了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
自然恢复与人工治理的有效结合事迹介绍
本文2008-11-24 23:24:00发表“事迹材料”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09046.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